![]() |
|
|||
據新華社電英國著名科學家史蒂芬·霍金身殘志堅、自強不息的精神感動了全球無數人。如今,『中國版霍金』的故事正在吉林省長春市上演,感動無數網民。
1976年出生於江蘇淮安的王甦菁(見右圖),出生時因難產引起的『腦缺氧後遺癥』成為命運賜予他的魔咒,然而他沒有放棄努力,刻苦鑽研,現為吉林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2008級博士研究生。不僅如此,他的科研成果也得到了國際學術界的認可,成為2011國際生物特征識別大會博士研究生論壇在全球邀請的10位有培養前途的博士研究生之一。
自強不息終成博士
『我剛出生時就開始搶救,家人給我起名為「甦」,意為死而復生。』王甦菁近日告訴記者,由於他發音不清,行動不便,從小到大,學習上遇到很多別人難以想象的困難。由於手抖寫字慢,王甦菁每次考試都答不完卷。『眼看著那些題我都會,但是就是答不了!高考成績不好,就在老家上的電大。』
1997年王甦菁編寫的CASL匯編語言編譯器入選中國大學生電腦大賽全國總決賽,受到時任國務院副總理鄒家華單獨接見。當時誰也沒想到,鄒家華之後竟然成為王甦菁的伯樂。
由於寫字慢,王甦菁考研考了幾年都沒過線。在幾近絕望之時,他抱著最後一絲希望給鄒家華寫了封信,表達了他想繼續深造的想法。幸運的是,鄒家華因此聯系到了幾所高校,他們願意破例為王甦菁單設考場。最終,王甦菁圓夢來到了吉林大學讀碩士,之後接著攻讀博士學位。
獲國際學術界認可
王甦菁在導師周春光教授指導下,已發表20餘篇論文,其中4篇SCI(這是國際上最權威的進行科學統計與科學評價的檢索工具)期刊文章;他還是『2009中國大學生年度人物』候選人;2000年被全國總工會、教育部、科技部、人事部等五部門評為『全國職工自學成纔者』;22歲時通過自學以高分通過國家級高級程序員資格考試,成為國內年輕的工程師……不僅如此,作為國內唯一的受邀者,王甦菁在今年10月參加了在美國華盛頓舉行的國際生物識別大會,大會的博士生論壇在全球范圍內邀請了10位該領域最具培養前途的博士研究生參會。
王甦菁說,近期的願望就是博士畢業後能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我想找一間好一點的高校繼續做學術,但是那樣的地方都喜歡招有留洋經歷的人。加上我寫字慢、說話慢,也沒法教課,只能搞研究。前段時間往幾個非重點高校投過簡歷,都被拒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