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鄭書明 |
鄰居張明軍:老鄭雖不善言辭,但卻是個善良熱心,實實在在的好人。最初,我們也覺得他這種做法不可理解,但是後來看他一直這麼堅持,也慢慢被他打動了。
水泥廠保衛科長龐飛:鄭書明對所有來的學生都一視同仁,學生對他也很尊重。像鄭書明這樣堅持25年乾一件事,一般人都做不到,至少我是做不到的,普通人很難有這樣的境界。
水泥廠駕駛員李東:鄭師傅人很熱情,有事情喊到他,可以說是隨喊隨到。平時要是他看見啥事,不需要你招呼,主動就上來了。
官渡中學保安康和義:我小時候經常跑到鄭叔叔所在的水泥廠去玩,和他資助的那些學生都玩得很熟。鄭叔叔人很親切,我們都不怕他。
新年回訪
2011年12月29日,鄭書明再次走進位於黔江區蓬東鄉麻田壩水泥廠那間不到10平方米的職工宿捨。這次來,他不是為了休息,而是為了收拾行李。因為幾天前,他所在的麻田壩水泥廠宣布停產。不過,鄭書明仍然堅持著:“只要有口氣,就會繼續資助下去。25年,我不後悔。”
了解到鄭書明的近況,黔江區政府已開始著手研究解決他的工作問題。春節後,鄭書明將有望走上新的工作崗位。
去年底,黔江區蓬東鎮官渡中學,鄭書明看望自己資助的學生。重慶晨報記者甘俠義攝
離廠前與“兒子”道別
在離開水泥廠前,鄭書明來到離工廠只有幾分鍾路程的官渡中學,看望目前他正在資助的初二學生劉遠木。
“各人在學校好生讀書,我只要有口飯吃,就一定供你讀書。只要你考得起高中,我就繼續供你。”好不容易等到劉遠木從教室出來,兩人在門衛室裡見了一面。
要好好學習、好好吃飯、衣服要穿夠、有空上家裡來玩……鄭書明像父親一樣細細叮囑。
“曉得,爸爸。”可能是有記者在場,劉遠木顯得有些羞澀,小聲地回答著。約定好放假後到鄭書明家裡玩後,兩人纔依依不捨地分開。
在離開前,記者偷偷問劉遠木,長大工作了有什麼打算。劉遠木盯了眼已走出門衛室的鄭書明,說:“管爸爸、媽媽。(意思是要好好照顧鄭書明和他自己的媽媽)”
孩子們都喊他“爸爸”
鄭書明說,資助這個孩子純屬偶然。當時自己走人戶,正好遇到劉遠木的媽媽也在那裡。聊天時,鄭書明得知劉遠木的媽媽因為身體不好,家裡全靠幫人種烤煙賺來的一點生活費,已經沒法支橕當時正讀初一的劉遠木繼續讀書,正考慮讓劉遠木輟學。“娃兒想讀書,還背著哭了好幾次。沒道理不讓他繼續讀啊。”為此,鄭書明幫劉遠木出了學費,讓他不致輟學。
因學校離鄭書明所在水泥廠不遠,劉遠木經常跑過去玩。漸漸地,他跟鄭書明資助的其他的孩子一樣,跟著喊鄭書明“爸爸”。
“我也不記得他們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叫我爸爸的,我也願意他們這麼叫我。”鄭書明說,25年來自己幾乎沒有存款,即使長期被胃病、類風濕和皮膚病折磨,也不願花錢去醫院治療。甚至他還借錢,都用於資助300多名貧困學生。
對於這一切,鄭書明說:“我不後悔”。
自己穿的衣服也打補丁
回到職工宿捨,鄭書明沒有忙著離開,而是帶記者看看幾個房間,這裡曾經住著他資助的孩子。在一間堆著10多床鋪蓋的房間裡,鄭書明撫摸著這些疊得整整齊齊的被子說,這些房間都是廠裡支持自己而特意安排的。
鄭書明的房間最值錢的就是一套3人座的沙發,唯一的電器就是那盞瓦數不高的電燈。但是為了孩子們能過得舒服些,鄭書明卻在孩子的房間裡專門購置了洗衣機、電視機等家電。
每隔幾天,孩子們會把衣服送到鄭書明這裡來,由他負責清洗乾淨。
他身上的羽絨服,背上打著一個不小的補丁,卻是乾乾淨淨的。“這是我以前資助的一個學生工作後,在兩三年前送我的,破了個口。”鄭書明說。
其實,鄭書明平時穿的衣服,大都是在地攤上買的幾塊、十幾塊的便宜貨,甚至曾經有連續3年時間,他連雙襪子都沒買過。
對自己的“摳”不僅僅體現在穿衣上,村合作醫療站的醫生周明海還記得,鄭書明當初因為辛苦工作而患上的風濕,經常引起臉腫,但鄭書明卻從不去大醫院檢查治療,每次疼得受不了,就花1元錢打針止疼藥應付。
攢下的錢,鄭書明全都用在資助孩子身上。每當孩子到宿捨吃飯時,鄭書明都會弄不少好吃的給他們,而自己則隨便弄點咸菜、紅苕或冷飯湊合。
再婚妻子對他表示支持
1993年,鄭書明的左鄰右裡都買上了彩電,可他家裡卻一直沒動靜。妻子也忍不住開始抱怨。可是,鄭書明早就把家裡的積蓄給掏空了。最終,妻子向鄭書明提出離婚,並帶走了5歲的大兒子和剛出生的小兒子。
不過,好人終有好報,鄭書明如今找到了一位能夠理解他的老伴,繼子也十分支持他的資助行為。鄭書明說,老伴當時就答應了。“到現在,他們從來沒有跟我抱怨過沒拿錢回家什麼的,從來也不讓我為家裡的開銷擔心。”鄭書明說起家人,心裡為沒有盡好一個丈夫、父親的責任而愧疚,也為家人的深明大義而感到高興。
此時,同行的黔江區工作人員也向鄭書明說起,前幾天黔江區委區政府了解到鄭書明的情況。目前,正由宣傳部長牽頭,研究解決鄭書明的工作問題。“過幾天應該就能有消息了。”
鄭書明家中有很多被蓋,是以前為貧困學生准備的。重慶晨報記者甘俠義攝
問:當初是什麼原因讓你堅持了這麼久?
答:我因為遇到“文化大革命”,小學都沒畢業。參加工作後,即使我做得再出色,也多次因為文化水平太低,失去了昇遷的機會。後來參加巡講報告團,為了記牢演講稿上的那些內容,我只能先用笨辦法把不認識的字標出來,再熬夜死記硬背。我在這上面吃了太多的虧,不能讓孩子走我的老路。
問:資助貧困學生25年,你算過賬嗎,投在那300多名學生身上的總共有多少錢?
答:我把我所有的工資幾乎全部資助了學生,從1986年到現在,怎麼算,也接近40萬元了吧。不過我從來沒後悔過。
問:沒有了工作,你還打算資助貧困學生嗎?
答:我准備退休後繼續乾,反正在家也耍不住。春節過後我就出去找工作,只要我有口氣,就要繼續資助下去。
25年的資助生涯,都緣於當初一次好心幫忙,鄭書明還清楚地記得當時的情形。
1986年,一位親戚因為要外出打工,家中讀書的兒子劉育紅無人照看,便委托鄭書明幫忙照顧。當時,鄭書明在麻田壩水泥廠當抽水工,住在一間用木板和編織袋搭起的工棚裡。工棚面積不到20平方米,住在農村老家的妻兒尚未能和自己團聚,鄭書明有些猶豫。但不忍心看到12歲的劉育紅沒人照顧,最終,鄭書明答應了。
一天,劉育紅告訴鄭書明,在他就讀的蓬東鄉中心小學6年級班上,有位叫黎君的同學,家住深山,走到學校單程就要4個多小時,天沒亮就得打起火把往學校趕。由於家裡困難,黎君連午飯都捨不得吃,一直要等到晚上九點回家纔吃。
這件事讓鄭書明心裡很不是滋味。隨後,鄭書明讓劉育紅把黎君也叫到工棚一起住。黎君安頓下的當天晚上,鄭書明就花38元,給他買了一件保暖的冬衣。而當時,他的月工資僅110元。
隨著黎君的到來,鄭書明也在當地得了“免費收留資助貧困生”的名聲。不久後,幾位家境困難的孩子結伴找上門來,向鄭書明求助。從此,鄭書明所在的工棚變成了“愛心旅館”,貧困孩子在這裡可以免費吃住。
就這樣,鄭書明的工棚裡陸續住進了6個孩子。這6個孩子小學畢業後,他又接收了另外9名貧困生。最多時,一共住進了近20個孩子。
粗略統計,這個“愛心旅館”25年來,就先後安置和照顧了100多名貧困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