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周末,悠揚喜慶的民樂從友誼北路北端的一棟哥特式風貌建築——西岸藝術館裡飄出,記者路過此處尋聲進館,看到來這裡聽音樂的大都是來自社區的普通百姓,富而思文,富而思樂,百姓愛上高雅藝術,京胡與大鼓合奏,琴聲與掌聲齊鳴,津城的年味別樣濃。
“每月至少聽兩場高雅音樂會”
王女士是西岸藝術館的常客,她進來時,這場名為“梅上梢頭,樂朦朧民樂經典音樂會”已經開始,中央一點的位置座無虛席,她在一個角落裡找了個空座,便開始凝神欣賞。上半場的最後一個節目是京胡與大鼓合奏京劇《虞姬舞劍》選段,這是王女士最喜歡的演出之一。中場休息時,王女士告訴記者,她去年初偶然發現了西岸藝術館,從此愛上了這個地方,現在每月至少聽兩場高雅音樂會。
“這幾年收入提高,環境提昇,大家生活品位也都跟著上來了,周末聽聽音樂會成了咱們普通百姓的一種生活方式。”王女士說
元旦前,王女士一家搬到外環線附近的新居,需要開車近1個小時、穿越半個市區纔能來聽一場音樂會,但她還是經常來。“高雅藝術就像一杯醇厚的酒,讓人越聽越上癮,現在我這生活裡已離不開這高雅藝術了。”王女士笑著說。
“這160元花得值!”
市民張先生帶著上初中的兒子來聽音樂會,因為到得早,父子倆選了視野、音響效果極佳的二樓前排座位。記者了解到,張先生的兒子期末考試考得不錯,張先生特地帶他來聽場音樂會,作為對孩子的獎勵。沒想到兒子特別喜歡,提前上網查了很多關於傳統民樂的知識,還特地跑到學校請教音樂老師胡琴的種類和特點。
“門票成人100元,學生60元,一共160元,你覺得貴嗎?”記者問。
“不貴,我每次聽完音樂會特別放松,平日裡的工作壓力一掃而光,而且讓孩子接受藝術的享受和熏陶,比帶他去吃頓大餐、買件衣服有意義多了!這錢花得值!”張先生說。
在一個多小時的激情演繹之後,天津歌舞劇院著名弓弦演奏家張秀嶺走下舞臺。
“看到越來越多的普通市民成為高雅藝術、特別是中國傳統民樂的‘粉絲’,我特別高興,一方面說明市民對文化藝術有了更高的追求,天津人的文化素養有了大幅提昇;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大家的收入增加了,捨得為文化藝術消費花錢。”張秀嶺高興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