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衛視主持人張紹剛與80後海歸女孩劉俐俐“互掐”的視頻,我仔細看了兩三遍。我覺得,張紹剛與劉俐俐的衝突後半部分基本上是因爲二人“卯上勁”,這一部分夾雜了感性因素,兩人都已經存有芥蒂,又由於張劉的性格,衝突到最後以至於出現失態性語言也是很自然的事。我真正感興趣的是衝突的起源,如果說,在這場衝突中,後面的都是意氣之爭,那麼就只有衝突的起源是真正的衝突,並且確實可以值得說一說。
衝突的起源在哪裏呢?我認爲有兩個核心點:其一,劉俐俐上來的自我介紹,比如喜歡莎士比亞以及冒出一個很少有人能懂的“英雄雙行體”;其二,劉俐俐的說話裏提到“中國”。這兩點張紹剛都過敏了。並且,第一點的時候張紹剛已經很過敏,只不過沒完全表現出來,而到第二點的時候,他控制不住開始動氣,由此展開整晚的爭論。張的個人素質暫且不論,可以肯定的是,張的過敏肯定不是隻針對劉,而是針對他認爲劉身上代表的一種“習氣”。什麼習氣呢?這個就有意思了。北京文化圈子衆多,各個圈子都有不同特點,根據海德格爾“語言是存在的家”的說法,語言就是辨別圈子的重要依據,所以,這些文化圈子的語言方式當然不同。我以前在北京讀書的時候就注意到,有的圈子很喜歡使用“中英文夾雜”的方式,隨便說幾句話,都要拋幾個英文單詞,在這種圈子裏,大家似乎都裝作自然地使用這種語言,剛加入圈子者也要學會去適應這種語言。另一種圈子不僅不夾雜英文,而且旗幟鮮明反對中英文夾雜的方式,理由是這種交流“裝X”。有些過敏者不僅對中英文夾雜反感,對動不動就說個國外的東西更加反感,說說莎士比亞還能忍受,說個沒幾個人懂的“英雄雙行體”,就不能忍了。
我以爲,張劉的深層次衝突應當是文化衝突。這一點到張紹剛敏感的“中國”上更加明顯,劉僅僅是隨口說了個“中國發生很大變化”就導致張這麼大的反應,很多人不解,我覺得可以解釋。張應該對劉本人並非有成見,而是一種深層文化抵禦意識,張自我形成了對海歸所代表的某種不良文化的不滿,由此牽連到一個莫名其妙的小姑娘身上,張的經驗先行導致他對劉俐俐的行爲未經審覈就加以批判,顯然是過了頭。
中國的發展導致海歸文化一直具有某種程度上的優越性,這是客觀事實,也導致其構成對本土文化的客觀衝擊,本土文化自然會通過各種方式進行本能的文化抵禦,這可以解釋爲什麼張紹剛對“中國”過敏。我不能將張的反應解釋爲狹隘民族主義,因爲我本人也反對不分場合的洋腔洋調。不過張對“中國”的過敏讓人想起電影演員陳沖,她在上世紀80年代當紅的時候去美國留學,回來探親時說了一句“以後我要把在中國學的壞習慣改掉”遭到舉國聲討。這件事情如果發生在現在,想來輿論對陳沖就不會像從前那樣過度苛求,這說明中國的進步,說明文化的包容度在增加。我以爲張紹剛先生的文化抵禦心理其實不必過強,畢竟整個中國都已經很自信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