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光影舞動中國龍這是在故宮午門廣場拍攝的用光繪手法書寫的『龍』字(1月16日攝)。新華社記者邢廣利攝
新華網銀川1月23日電(記者趙倩)2012年壬辰龍年已經到來,龍文化研究專家認為,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征,龍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的優秀文化,已成為公認的民族精神象征、情感紐帶和文化標志。
中華龍文化協會副主席喬俊峰說,龍文化不是宗教,也不是神話,她是由最初的炎黃部落圖騰,經過八千年的發展演變,由56個民族和世界華人共同打造完善,共同信奉的始祖文化,是八千年中華文化精髓的沈淀和民族情結。
從考古和歷史記載的研究中證明,中國先民們的崇龍習俗已經有8000多年的歷史。龍最初是我國民族部落的圖騰,隨著歷史的發展,龍被賦予更豐富的含義,如把龍看作通天達地的保護神;把龍視為能為人們帶來好運的吉祥物;把龍視為威力無比、無所畏懼、戰勝困難的力量象征;把龍視為權力的象征,皇帝是『真龍天子』,『龍顏』『龍袍』『龍宮龍門』等充斥於古代皇宮;把龍作為道德、智慧的象征,科考中第稱為『跳龍門』以及民間的『望子成龍』等。此外,在民間,龍的各種含義更為普及,每逢節慶,賽龍舟、舞長龍、掛龍燈、剪龍花……
喬俊峰認為,龍文化的重要內涵是其融合、團結、協作的精神。從龍的形成來看,龍形象是融合了各個部落動物圖騰而形成的,角似鹿,頭似駝、眼似兔、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其形象反映了各民族的共同意願,最初就是中華民族團結合力的象征,體現了中華民族追求天、地、人溝通和統一的寶貴精神。在時間縱向上,龍的起源到發展形成貫穿於中華民族形成的過程;在空間橫向上,龍又遍及中華民族各成員繁衍生息的所有領域,龍的融合過程,是中華民族融合的過程。
千百年來,龍文化景觀幾乎滲透到所有生活空間,和我國的歷史、思想、哲學、文學藝術、宗教、神話、建築、服飾、民俗及書法、繪畫等諸多文化緊密融合在一起,成為我國人民最喜愛、最重要,也是使用時間最長、范圍最廣泛的文學藝術題材。
喬俊峰說,從地域看,沒有哪種文化像龍文化使56個民族都喜愛有加,它更能喚起全球華人的認同感、歸屬感、凝聚力和向心力;從歷史看,也沒有哪種文化像龍文化被提昇為民族象征和民族精神。龍的形象已隨著華人的足跡影響著世界,成為公認的民族精神象征,情感紐帶和文化標志。為此,國家早把龍文化與炎黃文化列為團結和維系全國各族人民和世界華人的『紐帶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