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0年,吳立紅拍攝的太湖藍藻。
2011年10月吳立紅從太湖提取的水樣(左)與清水(右)對比。
藍藻爆發時間推遲5年打撈藍藻280萬噸
『引江濟太』能否拯救太湖
無錫與蘇州交界處,有一條望虞河,北起長江邊的耿涇口,流經嘉陵蕩、漕湖等數個湖泊後,在沙墩口注入太湖,全長60.8公裡。
正如一條『臍帶』,它從長江引水,注入污染嚴重的太湖,『輸血換腎』。太湖治理者們對這項『引江濟太』調水試驗工程寄予厚望。
據太湖流域管理局2011年年底最新監測資料,通過『引江濟太』工程,太湖的水質已經發生轉變。2011年,太湖主要水質指標濃度高錳酸鹽指數、氨氮、總磷和總氮分別達到了III類、II類、IV類和劣V類,比2007年分別下降了17%、42%、12%和12%。
但是,太湖流域管理局工作人員坦承,徹底治好太湖,絕非一夕之功,『污染它只要不到10年,讓它恢復清澈,至少需要幾倍時間。』
畢竟,太湖邊的人們聞之色變的藍藻,依然年年爆發,盡管起始時間已從5、6月推遲到8月。
文/圖本報記者梁國瑞、賀涵甫
太湖西岸,宜興周鐵鎮。
『冬天的太湖是很美的。』吳立紅說,每年11月開始到來年四五月間,太湖湖水清澈,藍藻消匿。事實上,太湖邊的城市,每年舉辦各類旅游節,也都選擇在冬春季節。
生長在太湖邊,關注其污染20多年的吳立紅深知,這遠非太湖的全貌。
危機:
曾致200萬人無水可用
『20年前,太湖水很清澈,小時候常在湖裡游泳。』今年45歲的吳立紅說。『1988年左右,附近漁民就發現,從太湖裡打上來的魚,吃起來有味道。』
他發現,周鐵鎮上不少化工廠將污水直接排入太湖!慢慢的,連同太湖的一些河道裡,河水有的變成了牛奶色,有的變成了暗黑色……
這與太湖流域管理局的說法一致,『上世紀80年代以來,由於經濟快速發展、無序過度開發等原因,太湖水域嚴重富營養化,湖內的生態系統被嚴重破壞,一向水量充沛的太湖流域陷入了「無好水可用」的尷尬境地。』
面積達2400平方公裡的太湖,是我國第三大淡水湖。每天,它都會通過太浦閘向下游的黃浦江供水,是上海和蘇錫常、杭嘉湖地區最重要的水源。同時,太湖也是蘇州河的發源地。
太湖流域交織的河網,也成為經濟發展的動脈。毫不誇張地說,太湖就是上海和蘇錫常、杭嘉湖7城市的『心髒』。
上世紀80年代開始,蘇南地區經濟開始騰飛,這也正是太湖遭遇最嚴重污染的時期。
太湖流域管理局原總工程師黃宣偉從上世紀80年代起就參加太湖治理,他回憶,從1987年開始,太湖流域每年排入江湖的污水達360億噸,其中上海佔1/2,80%未經處理。
根據太湖流域聯合編制的水質評價,1983年流域內污染河道長度約佔40%,1996年昇至86%,為各流域之最。
太湖隨後遭遇重創:水面有機物污染從1987年的1 %上昇至最嚴重的1994年的29.18 %,1993年後的太湖則全部富營養化。
伴隨而來的是藍藻爆發。
最嚴重的危機出現在2007年。當年6月,太湖藍藻大爆發,幾十厘米厚的藍藻覆蓋所有水面。據無錫市政府公布的統計數據,除無錫水廠外,其餘佔全市供水70%的水廠水質都被污染,水龍頭裡放出的水又黃又臭,200萬無錫市民生活飲用水受污染。
其後,盡管國家下了大力氣治理太湖污染,藍藻依然每年爆發。
(來源: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