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航天員可能在重力微弱的小行星上使用網狀繩索進行攀爬。
用激光使小行星偏離軌道。
小行星對地球的威脅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刺激一下人們的神經。1月27日,一顆公共汽車大小的小行星與地球擦肩而過,不過它沒有對地球造成威脅。鑒於歷史上曾發生過多次小行星撞地球的事件,不少國家早已開始研究如何防止近地小行星撞擊地球的方法和技術。近日歐盟就批准了一個防范近地小行星撞擊地球的項目,這項名為『近地軌道防護盾』的計劃有望在未來3年評估測試,若資金充裕,會在2020年以前正式實施。
歐洲完善設想
據德國《南德意志報》報道,該項目由德國宇航局發起,其下屬的柏林行星研究所將主導研究,並尋求美俄歐科學家參與。該項目得到歐盟近400萬歐元的資助,另有180萬歐元來自相關科研機構及歐盟戰略伙伴。該項目的科學家沃爾夫拉姆·洛克表示,已有的導彈炸毀、引力牽引和主動碰撞等想法尚不成熟。『我們希望能在理論上、在實驗室裡對上述想法進行評估測驗,得出一個切實可行的有效方案』。在目前構想的三種阻擊小行星撞地球的方式中,用核彈炸毀小行星的方式爭議較大,核爆炸產生的小塊岩石仍可能威脅地球安全。『重力牽引』需要發射一個攜帶大量燃料且相對較重的航天器到近地小行星附近,通過數年時間,利用航天器的力改變小行星的運行軌道。但這種方法必須知道小行星的質量,如果質量太大則不行。發射導彈或航天器撞擊小行星的方式看起來很簡單,但由於難以確定小行星的密度、質量,所以很復雜,需進行艱難的探測和模擬試驗,觀察小行星對碰撞有什麼反應。
美想派航天員登陸小行星
美國也在不遺餘力地設法保護地球免遭小行星的威脅。2007年,美國航空航天局提出多項計劃,包括使用核爆炸產生的力量使小行星遠離地球。美國測試了小行星表面爆炸、地下爆炸和對峙爆炸(指炸彈不與小行星接觸)等方式,其中表面爆炸和地下爆炸的能量是最強大的,但有可能將小行星爆裂成碎片而威脅地球,所以,美國航空航天局認為,使用一系列對峙爆炸可能是使小行星偏離地球的最有效方法。
美國航空航天局提出的其他非核爆炸類選擇還包括,使用激光或巨大的鏡子對小行星能量進行聚焦,改變行星體積以使其偏離軌道等。美國還計劃派航天員登陸對地球構成威脅的小行星。一組國際航天員於2011年10月探訪了太平洋,他們乘坐『寶瓶座』水下試驗艙在海底巨石上進行登陸小行星計劃的模擬測試。小行星上的重力微乎其微,不足以吸引航天員或飛行器,所以太空船必須拋下一根帶有吊鉤的堅固纜繩,將太空船錨定在小行星表面,從而將自己拉近目的地。
俄計劃建快速反應梯隊
俄羅斯也努力在此領域大展拳腳。據報道,俄羅斯行星保護中心領導人阿納托利·紮伊采夫2008年曾表示,如果有充分的資金保障,俄羅斯目前的技術條件完全能夠在5年內建成行星保護系統來保護地球免遭小行星的襲擊。俄羅斯行星保護中心打算以俄羅斯技術為基礎建立一個被命名為『城堡』的『行星保護系統快速反應梯隊』,該反應梯隊由多枚宇宙觀測航天器、偵察衛星和太空攔截航天器構成。在小行星對地球構成威脅的那天,這些航天器將共同作用,或改變小行星的運行軌道,或直接摧毀小行星。具體來說,一旦觀測航天器觀測到危險天體,會將信號傳輸給偵察衛星並由偵察衛星全天候對危險天體進行全程跟蹤監測。而摧毀小行星或改變小行星運行軌道的工作則由太空攔截航天器來完成,它可以攜帶核彈頭,也可以通過動力裝置對小行星實施動力學撞擊。
此外,為有效防止小行星撞擊地球,全球已經建立近地小行星觀測網。日本已經發布世界上最大的太陽系小行星數據庫,數量超過50萬顆。(青木、龐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