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龐國翔/重慶江津區
農曆正月十五日元宵節又稱“上元節”,是中國傳統節日。這天夜晚也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之夜,人們對此加以慶祝,是慶賀新春的延續。民間的傳統是在這天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點起衆多彩燈,以示慶賀。所以元宵節又稱燈節。晚上,大家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真乃閤家團聚、其樂融融。
清末著名巴蜀才子、被今人譽爲聯聖的鐘雲舫在《振振堂聯稿》中,有“上元節祭祀楹聯七十七副”。晚上,全江津城的人都會根據自家的籍貫憑“牌子”進入天上宮或南華宮或萬壽宮或禹王宮等,先是聽會首宣讀祭祀典文,三跪九叩。再是聚餐共敘鄉情。最後是看戲班演出和猜燈謎、觀燈會。全城張燈結綵,鼓炮齊鳴。鍾氏楹聯描寫了元宵節燃燈放焰、喜猜燈謎的熱鬧場面。其一:晝夜觀燈,夜夜夜燈燈不夜;大明生月,明明明月月常明。其二:仙侶賞花時,齊天樂,唱出聲聲慢;月底修簫譜,百字令,流成滴滳金。
民國版《江津縣誌風俗志》雲:“燈會至初八日起十五日而極盛,是夜謂之元宵,又名上元,通謂之燈節,遊人絡繹徹夜不斷,婦女尤多,半夜後又有偷青之俗……”所謂偷青,就是三五人相約在元宵節半夜後竄到附近菜地偷摘蔬菜“煮食之”,這時只要聽到菜園地主人在大罵就認爲是吉利的。當時還有偷取他人房檐下的檐燈送人之風俗,“送人者謂可生子”。
歷史的長河穿越了時間鋪陳的沙礫之灘,流淌到了今天,“元宵節”這個充滿風情的節日,仍然是我們最爲器重的傳統節日之一。江津人元宵節這天這走親訪友,拜望老人等習慣仍爲風行。鎮街文化站都要舉行文藝演出,多年來文化館、工人俱樂部、學校和街道文化茶園內舉行的以猜謎語爲主的遊園活動,就是當年“元宵燈會”的演繹。幾江、石蟆、白沙、塘河、中山等每年元宵節組織的川劇座唱,成了當地這個節日活動的最大報單。
科技的進步和大衆傳媒的發展又給元宵節這個傳統節日喧染出濃墨重彩。這天,每個人的手機都會收到親朋好友發送來的“元宵節”祝福短信,其語言經典可愛。諸如“盞盞花燈報元夜,歲歲瑞雪兆豐年,玉燭長調千戶樂,花燈遍照萬家春,祝您元宵節快樂!……”、“圓圓的圓圓的月亮的臉,甜甜的甜甜的鮮靈的湯圓,滿滿的滿滿的盛給你一碗,裝上我美美的美美的祝願,元宵夜你要笑開顏,祝您好運好夢伴一年!”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