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好熱鬧,附近村民圍上來。
-表演前,得好好裝扮一番。
-走啊走,拉碌碡隊伍出街。
-說累了,喝口水咱接著來。
今日出鏡
倪連芳和他的拉碌碡隊員
采訪動機
拉碌碡是一種民間藝術形式,經常在廟會、節慶時表演,為大家帶去歡樂。而且,部分省市已將其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春節期間,倪連芳和他的拉碌碡表演隊又忙活了起來,除了在本村表演外,還經常被邀請到外村,為當地的百姓送去歡樂。
□文/本報記者崔虹
圖/本報記者?磊
五人表演,道具簡單
在長安區南村鎮南楊莊見到倪連芳等人時,他們已經化裝完畢,只待表演了。
『拉碌碡的演員人數不一樣,我們是5個人。』倪連芳介紹,除了自己外,其餘四人全是本村的婦女,不過,其中三人需要穿長褂、戴禮帽、畫胡子,假扮成男人。
『拿上東西,咱們走吧。』倪連芳一聲招呼,自己挑起扁擔,一頭一個便壺,其他的有人拉起用圓筒做的碌碡,有的提著鳥籠,有的拿鞭子,另外一人則拿了一把扇子,到村裡的大槐樹附近開始表演。
說起拉碌碡,記者了解到,拉碌碡的歷史沿革沒有文字記載。據倪連芳介紹,最早可能始於清朝。但記者翻閱資料時發現,有專家認為,從歌舞內容和形式上來看,拉碌碡和宋代已經興起的『竹馬、劃旱船』有些相似之處。農村打場、軋地要用碌碡,『拉碌碡』,便從竹馬、劃旱船發展變化而來,成為表現農家勞動生活的一種藝術形式。
自己創作,內容豐富
只見一個老漢手拖長鞭,在後面趕碌碡;一個老太太在前面拉碌碡;另有一個挑扁擔的,邊走邊和拉碌碡的人逗耍。賣膏藥的和托鳥籠的則是引逗老太太。他們的對白也很好笑,如老漢念『叫你紡花不紡花,給個碌碡叫你拉』,賣膏藥的給那媳婦念『嫁給我,比他強,磚墁地,粉白牆』之類,被老漢一鞭趕開,引得大家一陣笑聲。
『拉碌碡主要靠說。』倪連芳告訴記者,隨著時代的進步,演出內容除了傳統的《娶媳婦》、《賣膏藥》、《賣鳥》等,還增加了歌頌黨、歌唱美好新生活,以及鼓勵大家努力奔小康等內容。『為什麼我們生活好?這都是黨的好領導』、『如今有雞又有魚,渴了還能吃鴨梨』、『現在有鵝又有鴨,冬天還能吃西瓜』……倪連芳不由自主地說了起來。
那麼,這些表演臺詞是誰創作的呢?答案是倪連芳和他的隊友。『沒事兒的時候,我們就坐在一起,你一句我一句,慢慢就成了。』倪連芳笑著說,別看隊友們最年輕的55歲,最老的已經78歲高齡,但說起臺詞來一字不差。
百姓喜歡,笑聲不斷
倪連芳等人表演時,引來了許多老人、小孩、年輕人,現場不時傳來開心的笑聲和陣陣掌聲。
『我經常看,特別逗。』65歲的倪分良笑著說,由於他們說的全是老百姓身邊的事兒,所以特別受大家歡迎。『看了表演,煩心事都沒了。』倪分良說,有時候村裡辦喜事,會請倪連芳他們去助興,『連芳還能現場編詞呢,特別厲害』;別的村過廟會,也會讓他們去表演。
除了為大家帶去歡聲笑語外,倪連芳和隊員們還有另外一個收獲:鍛煉了身體。『我78歲了,』戴著黑框眼鏡、畫著兩撇小胡子的魏桂珍大媽說,她飾演的是賣膏藥的,有時候引逗老太太,有時候則為他們進行調解。魏大媽說,自從表演拉碌碡後,自己身體幾乎沒鬧過毛病,『既強身,又樂和,一舉兩得。』魏大媽扶了扶眼鏡框,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