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開欄
湖北咸豐縣六旬老人潘啟厚患病3年,久治不愈,為了節約費用供兩個孫子讀書而放棄治療,喝農藥自盡。據了解,潘啟厚的小兒子於2011年患肝病去世,家中接二連三的災難已花光6萬元積蓄,並欠債14萬元。
潘啟厚家的遭遇雖屬個例,卻也折射出時下中國農民在面臨不測災難時無比脆弱的抵御能力。一家人辛辛苦苦打工賺錢、種地糊口,如果一直無災無病地走下去還好,基本上可以保證衣食無懮、生活安康。一旦有個大病小災,生活馬上就會急轉而下,落入無邊的黑暗之中。可以說,這樣的困局威脅著每一個家庭,絕非一個潘家而已。農民面對疾病困擾的這種無力感,一方面固然是由於其自身經濟能力的不足,很難承擔高昂的治療費用;另一方面,卻也與農民缺乏足夠的制度庇護密切相關。新農合在很多地方確實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了農民看病難、就醫難、看病貴的難題,但是,對於那些貧病交加的農民而言,就醫成本的居高不下以及由此帶來的沈重負擔,似乎還難以完全消弭。那麼,如何切實降低農民因病致貧、返貧的風險?衛生部部長陳竺日前表示,『十二五』期間,要把增強對農民健康的風險保護作為鞏固完善制度的突出重點,在普遍提高參合農民受益程度基礎上,建立穩定的重特大疾病保障機制。潘啟厚逝去了,到底誰該為這位老農的自殺負疚?可以預見,他留下來的問題不會消失,還將長久拷問著政府乃至制度上存在的某些疏漏之處。
人可以選擇是否消費,但無法選擇是否得病。生老病死是所有人都會經歷的,說到底,治病比住房問題更具有『剛需性』。沒有人真心不願意治病,許多人放棄治療的根本癥結是看不起病。如今換個腎髒、治一例白血病,花掉幾十萬元『輕而易舉』。而普通農民一輩子恐怕也沒見過這麼多錢。一旦得了重病,許多農民靠自身根本無法走出困境。不僅僅是農民,城市裡的許多中低收入者同樣面臨著『病不起』。必須承認,我國的醫保覆蓋面在不斷擴大,『人人有醫保』據說在不遠的將來就會實現。但是,我們同樣要看到,包括醫保在的社會保障水平仍然不高,即便參加了新農合與城市居民醫保,也不能完全確保看得起病。人們不是不理解這是發展中國家面臨的發展中的問題,但是,生老病死不會因為社會發達程度的不足而有絲的毫遲緩與等待。這一方面督促著行政者必須下更大的力氣解決相關問題,進一步加大醫療保障投入;另一方面,醫改更不能局限於方案的『久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各地應當盡可能地挖掘自身的潛力與資源,通過政府與社會救助,緩解群眾看不起病的現實,減少避免悲劇的發生。
留日學生機場刺母9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