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伊朗導演 阿斯哈·法哈蒂
伊朗導演阿斯哈·法哈蒂執導的影片獲金球獎『最佳外語片』
從著名歌星麥當娜的手裡接過金球獎『最佳外語片』的獎杯後,伊朗導演阿斯哈·法哈蒂發表他的獲獎感言。『上臺時,我在想我該說什麼。也許我該說說我的父母、妻子、女兒、朋友,以及我那群很棒很可愛的同事。可現在,我更想說說我的同胞們。我認為他們是真正熱愛和平的人。謝謝!』
這番話的風格與其作品《一次別離》如出一轍——朴素、平實、不強加於人。『我想拍出人性中共通的困境和糾結。』他如是說。這或許是他一直以來的藝術追求。
文/王希怡
電影是拍給所有人看的
阿斯哈·法哈蒂憑《一次別離》已經把金球獎和柏林金熊獎收入囊中,並被認為對將於月底頒發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和最佳原創劇本獎志在必得。
一個接一個的獎項將國際社會對法哈蒂的關注推至頂峰,然而法哈蒂對於他在電影裡究竟想表達什麼一直不願細說,甚至連結局都是開放式的,他希望把自己想表達的信息完全交由觀眾自己去理解和體會。
《一次別離》描述了一對伊朗夫妻經歷離婚過程的電影。影片中存在大量道德上的灰色地帶,每一個角色都不是壞人,但他們都有不為人知的一面。
法哈蒂現年39歲,出生在伊朗中部的伊斯法罕,先後在德黑蘭大學和塔比阿特莫達勒斯大學獲得戲劇藝術學士和舞臺導演碩士學位。畢業後,他從拍攝8毫米和16毫米電影短片開始,後來為伊朗國家電視臺撰寫劇本,還曾經導演過深受歡迎的伊朗電視劇《城市故事》。
法哈蒂表示,他的《一次別離》是拍給所有人看的,無論國籍。
『這不是一部讓外國人窺探伊朗社會的電影。我想拍出人性中共通的困境和糾結。我希望所有觀眾,無論任何文化背景,都能從中找到共鳴。』
在很大程度上,《一次別離》做到了這一點。
影片中各個人物在信仰與現實、道德與利益、傳統與現代,以及堅守與背棄之間的種種糾結和矛盾,被認為已超越國界,直指人心。
『離開祖國就像離開
正發著高燒的孩子』
法哈蒂表示,他拍電影並不是為了要讓外界了解伊朗,他只是想拍出自己喜歡的電影。『對於不了解伊朗的外國觀眾來說,這部電影可能確實像一扇窗口。可是,對於我來說,更重要的是按照自己的標准拍一部誠實的電影。當然,如果一部電影足夠誠實,觀眾可以從中了解到電影所體現的那個環境。』
有記者問道:『你寧願自己的電影在伊朗更受歡迎還是在國外更受歡迎?』對此,法哈蒂說:『最令我高興的是普通觀眾,無論來自伊朗還是其他國家,能夠對我的作品產生共鳴。』
在今年1月15日美國金球獎頒獎當晚,很多伊朗人,特別是城市中產階級民眾,徹夜關注。《一次別離》獲獎的好消息傳來,令最近深受緊張的國際形勢困擾的伊朗民眾倍感安慰。很多人『翻牆』上臉譜網站,轉發法哈蒂領獎的照片。有伊朗民眾認為,《一次別離》講述伊朗人的日常生活和面臨的煩惱。『它說明我們和世界其他地方的人一樣沒有什麼不同。』現年28歲的伊朗詩人雷哈尼說。
作為一個已經蜚聲國際的導演,法哈蒂依然選擇留在伊朗。他覺得,離開伊朗就像離開一個正發著高燒的孩子。『我願意留在我的祖國,但這並不意味著我認為那些想離開伊朗的人是錯的,我完全理解他們的願望。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而我的精神世界以及我從事的工作決定了我留在伊朗。我對這個國家有著感情上的依戀,雖然它面臨許多困難。這就是為什麼我願意留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