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一名患有白血病的孩子,正在等待骨髓移植。記者曹景榮攝
被判了『死刑』的患者是如何擊退死神的?
編譯伍君儀
當我們面對危機的時候,人格特點對生存機會有無影響?我們經常聽說,一些達觀的人比較能熬得住危機,例如失業、房貸斷供、離婚、喪子等,他們受到的心理打擊比較輕。究竟什麼是達觀?達觀能否熬得住絕癥帶來的打擊,例如被醫生診斷出乳腺癌已經轉移?
乳腺癌轉移
活6年純屬運氣?
蘇珊是一名乳腺癌患者,6年前被診斷出癌細胞轉移到脊柱——類似這種情況的患者被診斷後平均只能生存兩年。她認為自己能夠生存下來,不是因為自己的性格,而是取決於自己身上的癌癥對治療的反應,『我已經治療了6年,我認識一些意志比我堅強、信心比我充足的人,她們在診斷後兩三年就死了。這意味著她們的性格缺少了什麼嗎?我不信。』
很多病逝者的訃告會寫『長時間與病魔勇敢地抗爭』。似乎,蘇珊能活下來不是抗爭的結果,而純屬運氣。然而,美國康涅狄格大學健康中心督導心理學家約瑟夫·諾溫斯基博士認為,她積極尋求治療的行為仍然反映了她達觀的性格特點。
希望讓絕癥患者挑戰激進治療
美國拉什大學醫學中心老年保健專家卡羅爾·法蘭調查發現,一些在養老院的老人過著不幸的孤寡生活,卻活得好好的,而另外一些老人則風燭殘年。她發現兩種老人最大的不同就在於『希望』二字。所謂希望,並不是指盲目樂觀,而是『一切皆有可能』的開放心態、對風險的接受,以及完成壯舉的決心。充滿希望的人睜大眼睛正視現實,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做到最好,尋找一切解決辦法。法蘭說:『如果希望得到的結果變得不可能,充滿希望的人會去找另一樣事情來希望。』
英國倫敦皇家馬斯登醫院的心理學家研究了早期乳腺癌的女性,發現缺少希望者復發與死亡的風險顯著昇高。這沒有什麼神奇的,充滿希望的患者傾向於在治療上自己拿主意,而不是讓別人包辦一切。她們通常選擇最激進的療法。希望之光給她們力量,熬過艱難的每一天。
在希望力量的支持下,癌癥患者會尋求哪怕是成功率很低的療法。美國哈佛大學癌癥專家、《解剖希望》一書作者傑羅姆·古魯普曼講了一個故事:一名病理學家被晚期胃癌轉移判了『死刑』,很快,全醫院的人都聽說他要做一些『瘋狂的舉動』——他堅持給自己做超大劑量的化療和放療,劑量大到可能殺死人的程度。古魯普曼和其他腫瘤科的醫生們都認為,這種努力是『絕望、錯亂、徒勞地抗拒不可改變的事實』。誠然,這樣的折騰剝奪了病理學家平靜地壽終正寢的機會,而只能在病床上淌血,因為他堅持接受的激進治療把身體組織都燒掉了。25年後,古魯普曼發現病理學家仍然頑強地活著,感嘆道:『如果由我來治,我不會同意那樣的療法,他就會死掉。』
研究顯示,在高壓之下,適應性強、達觀的人得身心疾病的機會較少。所謂達觀,即是希望。諾溫斯基相信希望具有巨大的力量,可以把人動員起來,而解決危機的最好辦法是集結力量攻擊危機。希望還可以感染周圍的人,提昇他們的士氣。希望不能讓絕癥患者永遠地活下去,但讓他們的生命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