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2年1月13日,反對校園暴力的集會在韓國大邱市舉行。參加集會的學生們手舉標語,追悼那些因校園暴力而自殺的學生們。他們本是花一樣的年紀,卻承受著『不應承受的生命之痛』。
近日,一段印尼女生在校園內被暴力打罵的視頻被高度關注。據當地警察局局長稱,畫面中的女中學生因不願加入『幫派』而遭到打罵。
諸如此類的校園暴力事件,並不是少數。
在韓國,2011年12月,大邱市的一名中學生因不堪忍受校園暴力而自殺,舉國震驚。2012年1月6日,韓國延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公布了一組讓人震驚的數據:一項針對1140名首爾和京畿道的初中和高中在校生展開的問卷調查顯示,48%的青少年曾遭遇校園暴力。在日本,校園暴力問題也日益嚴重。據日本文部科學省統計,2010年被確認的欺凌案件達77830件,比2009年度增加6.7%。在英國,2006年至2010年間,平均每年有約440件凶器被沒收。英國政府2011年的一份報告披露,校園暴力事件在一年中已經翻番至1000件上下。
校園暴力在各國頻繁發生,讓人懮心。因為這些發生在未成年人身上的殘酷事件,會給他們帶來巨大的生理與心理創傷,也許一生都難以平復。
韓國政府於6日公布了『根除校園暴力綜合對策』。其中包括實行旨在預防暴力的『雙班主任制』、嚴懲(停職、免職、革職)隱瞞校園暴力的教師、通過集體活動陶冶學生性情(體育課時間增加50%)等內容。分析人士指出,由於政策之間缺乏有機結合,其實效性難以保障。
遏制校園暴力,不僅要有剛性的政策,也需要有柔性的措施。美國的一些學校非常注重從兒童就開始進行『人人生來平等』的教育。這樣的道德教育會一直延續到高等教育階段,從而培養學生對他人的尊重。一種善良教育的方式在德國推行。父母會特意送孩子們小狗、小金魚等禮物。幼兒園的老師會養很多的小動物,讓孩子們輪流負責飼養和照顧。他們希望孩子在細致照顧弱小生命的過程中,體會同情之心與幫助弱小者的道義。在加拿大,教育家瑪麗·高登則把感化好斗學生的重任交給了那些吃奶的娃娃。讓學生在與嬰兒的相處中,體悟關愛之心、理解之道與忍耐之情。
因此,校園裡安置金屬探測器、攝像頭、設置常駐警察的硬性方法是必要的,同時,關注學生的內心世界、塑造正確的人生觀也同樣重要。學生們需要被教授知識,而他們的情感世界與內心世界,更需要被悉心關注與呵護。只有如此,花季少年纔能真正享受他們花季的美好。(趙瓊)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