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畢鳴
上世紀90年代我們所說的『地球變暖』一詞,如今正被『全球氣候變化』一詞所替代。『應對氣候變化』已成使用頻繁的新聞關鍵詞。所謂的『氣候變化』,包羅萬象:海平面上昇,兩極冰川融化,極端天氣頻發等表象。近年來氣候變化異常,讓人們諸多困惑:我們的未來究竟是更冷還是更熱?
2012年1月19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戈達德空間研究所(GISS)的研究員發布了年度全球氣溫分析,指出地球陸地和海洋表面溫度高於幾十年前的情況仍在繼續。近日上海市氣候中心高級工程師沈愈在參加某個關於全球氣候專題討論時,也稱這個冬天遭遇的『極寒』就好比是『溫暖日子裡的一陣冷風』,並沒有改變全球氣候在整體上的變暖趨勢。
氣候變化肯定跟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人類的活動最終導致了氣候異常,氣候的任何變化也都會影響到你我生活的方方面面。縱觀歷史,『小冰期』並不可怕,『地球變暖』也屬自然現象。寒冷讓我們更加意識到生存環境的重要,炎熱也同樣會催發更多人類文明的進步。
地球又將進入『小冰期』?
全球氣溫分析顯示,2011年是過去130年中最熱的年頭中排位第九的一年。而這130年來最熱的十個年頭,有九個出現在2000年後。但2011年冬天開始,一場強勁寒流又橫掃歐亞大陸,歐洲多國出現極端低溫現象,大雪紛飛,寒風凜冽。在亞洲,日本列島也在連日大雪中迎來象征春天開始的『立春』節氣。同樣值得注意的是,盡管今年歐洲寒氣逼人,同屬北半球、尚處冬季的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卻連日出現反常高溫。
天氣變化越來越難以預測。所以也有專家預測,地球即將進入下一個『小冰期』。對此很多人心感恐慌。
是什麼造成了這次亞歐大陸的極寒天氣?專家們也說法不一。有人說,西伯利亞高壓氣團阻礙了暖空氣西進,導致歐洲地區溫度驟降;有人認為是氣候變暖,北極冰減少,大量淡水融入到海水裡,導致海水的鹽度下降,從而使暖流攜帶熱量不足,影響了大洋環流;還有人說是太陽活動造成的地球磁場變化,從而導致了極寒天氣的出現……
但有專家指出,『小冰期』並不是新名詞,在氣候史上早有特指,即公元1550年到1850年之間(相當於中國明清時期)全球氣溫顯著偏低時期,與之前的中世紀暖期形成明顯比較。其重要特征是,長時間全球范圍內的氣溫下降。早前還有冰島媒體報道,又有研究人員認為,地球上一次『小冰期』其實始於13世紀後期,這比當前地質學界普遍接受的那一次『小冰期』起始時間還提前了100多年。
就算『小冰期』將再次到來,也沒必要引起恐慌。那畢竟是一個全人類都要面對的問題。
中國歷史有過幾次『寒冷期』
我國著名氣象學家竺可楨在上世紀70年代初,曾寫下《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一文,對不同歷史時期氣候狀況進行系統研究,發現我國近5000年來,歷史時期的氣候經歷了四個溫暖期和四個寒冷期的交替變化,而且在每一個溫暖期或寒冷期內,又有若乾個長短或大小不一的冷暖階段或年代的交替波動。(詳見鏈接:《我國近5000年來的溫暖期和寒冷期》)
這份研究中我們可以發現一個規律:中國歷史上強大的朝代,如秦漢、隋唐,都處於溫暖期。而積貧積弱的宋朝、明朝又都處於寒冷時期。南宋處於第三寒冷期,明朝處於第四寒冷期。
難道這僅僅是巧合嗎?這個問題還有待於進一步的研究。但可以肯定的是,隨著氣候的冷暖變化和波動,我國歷史上不僅自然環境、生態狀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而且社會環境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狀況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因為氣候變化,並不是一個孤立的自然現象。氣候變化所表現出來的氣溫和降水的變化,直接決定著森林、灌木、花草、農作物等生長與分布,而且影響著水系、地貌、土壤、礦物等多種自然要素,也影響著人類社會環境的各個方面,如人口的分布與遷徙,影響和決定著農業經濟的發展和布局。
顯然人類並沒有輕易滅絕於寒冷期,反而在對抗自然的過程中繼續蓬勃發展、前進。
文明中心變遷與溫度有關
地球整體上仍然在繼續變暖。但再放眼全球,人類文明正是在溫床中催發,似乎至今仍跟隨溫度變化而不斷轉移著文明中心的位置。
兩萬年前的地球,三分之一的陸地被覆蓋在厚厚的冰層下面,海平面也比現在低120米,平均氣溫也比現在低四到五攝氏度。後來的一萬年,地球的溫度上昇了6攝氏度。大量冰川融化,河流裹挾著大量泥沙入海,泥沙在河流的入海口沈積下來,形成了三角洲,這些三角洲就成了日後孕育人類文明的所在。
距今7000到4000年前,考古學家稱之為『新石器時代』,氣候學家則稱之為『全新世大暖期』,又稱『仰韶溫暖期』。通俗來講,這是一個對於人類來說,氣候最為適宜的時期。人類文明出現了質的飛躍,主要體現在農業的出現,語言和文字的發明上。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還有古代中國,再加上歐洲的地中海文明和中美洲的瑪雅文明,都是在這一時期出現的。
有趣的是,這些文明的產生幾乎都在赤道周圍,只有古中國處在溫帶。隨著歷史的推進,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倫、瑪雅這些在赤道附近或者地處熱帶及亞熱帶地區的古代文明先後滅亡,世界文明的中心開始向北傾斜,轉移到了大部分國土都處於溫帶的中國。其後的數千年間,中國甚至一直領先於世界,成為了世界文明的中心。再後來,歐洲開始了工業革命,世界文明的中心也逐漸北移,轉移到了歐洲及現在的美國。
人類的文明中心變遷過程中,溫度似乎一直起著重要作用。或者我們更應該樂觀討論的話題,是在未來,人類的文明還將再往前如何跨出更大步?
畢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