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日本名古屋市市長河村隆志20日上午在會見到訪的南京市政府代表團時,公開懷疑南京大屠殺事件的真實性。他稱自己的父親是日軍老兵,在南京待到戰爭結束,並受到當地人尊敬,如果真有南京事件,南京人不會對日軍那麼客氣。南京市委常委兼政法委員會書記劉志偉沒有提出抗議,只是說南京人民是熱愛和平的,學習歷史是爲了維護和平而不是爲了延續仇恨。(2月21日《南方日報》)
南京大屠殺的暴行鐵證如山,不容抵賴。其真實性不僅有參與當年屠殺的侵華日軍和外國目擊者、受害者等衆多證人作證,還有影像資料等許多證據和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的判決書可以證明。日方無論用何種言行都掩飾不了侵華日軍的獸行,只會讓中國人更深刻地記住那段血淚史。
河村自稱曾從他父親那裏瞭解到“在中國受到了熱情的接待”,因此他稱:“如果在8年的戰爭中發生過像‘南京事件’這樣的事情,中國人爲什麼還會做出(像父親所說的那樣的)熱情接待的事情呢?這是不可理解的。”在日軍的刺刀下,手無寸鐵的中國平民百姓敢不“熱情接待”日軍嗎?恐怕稍有不滿情緒,就會立刻被殘殺,甚至禍及全家與鄰里。這樣的例子並不少見。而且,在美軍佔領下的日本,不也一直是在“熱情接待”美軍嗎?與戰前戰時日本的對美態度可是大相徑庭,哪怕美軍在日本犯下衆多強姦、搶劫、殺人暴行時,日本政府仍不敢請美軍走人,還要繼續分擔美軍駐紮軍費,難道我們也能說美軍在日本受到如此“熱情接待”是因爲秋毫無犯、軍紀嚴明?
河村隆之的父親曾作爲侵華日軍的士兵參與了“南京大屠殺”,手上沾滿了中國人民的鮮血,這樣罪行累累的劊子手,會親口承認自己所犯的暴行嗎?如果河村隆之的父親真的一直“在中國受到熱情的接待”,他又何必一直在中國領土上作戰?難道與他作戰的都是第三國人士?即使是在南京大屠殺那段最爲黑暗的日子裏,中國人也從沒有停止過對侵略者的復仇。據旅日作家薩蘇考證,日方有記載稱,南京城破後,日軍屠殺最力的步兵第三十六聯隊,其軍官宿舍曾被一名中國人闖入,十一名日軍尉官被殺。南京大屠殺一年半後,1939年6月10日,在南京的日本總領事館舉行歡迎外務省次長清水留三郎的招待會時,兩名中國雜役在酒中投毒,日僞高官多人中毒,兩名日本外交官當場斃命。
日本政客質疑南京大屠殺真實性,理應遭到包括日本友好人士在內的中日兩國人民的強烈譴責。但面對公然爲日軍暴行翻案的日本市長,來自南京大屠殺受害地的官員們怎能安坐如山,不出言抗議,還在會後與對方交換禮物?難道兩地的“友好關係”就如此重要,連反駁都不敢?稍有血性的人都應該立刻拍案而起,嚴厲斥責。不當面反駁的做法,不僅丟盡了國人的臉,也讓日本人誤認爲南京官方認同其否認大屠殺的說法,只會變本加厲地篡改和抹殺歷史。如此喪權辱國的官員,理應撤職查辦。
歷史一再證明,委曲求全、忍辱負重根本無助於維繫中日關係,只會被視爲軟弱可欺。大是大非面前絕不能有絲毫猶豫,針鋒相對、寸步不讓才能防止對方的誤判。兩國友好靠的是相互理解,不是單方面退讓。有理有節加上足夠的實力才能贏得尊嚴與友誼。幫助日本人正確認識歷史,真誠悔過才真正有助於中日友好的大局,面對日方錯誤言行的容忍,只會讓日本右翼更加囂張,加速日本軍國主義復活步伐,嚴重破壞中日兩國的友好合作關係,損害兩國人民之間的友誼。
對日方一些人公然爲日本侵略歷史翻案的言行,不僅應當面駁斥,還要用實際行動加以回擊。南京和名古屋是姊妹友好城市,可名古屋市長居然當着南京市代表團的面,公然否認南京大屠殺,說明該市已無意維持與南京的友好關係,南京有必要與之斷絕友好城市關係以示抗議。至於還在日本的南京訪日代表團,應該立刻回國,去南京大屠殺紀念館重學歷史,併爲自己的懦弱行爲向受害者及其家屬致歉(作者:楊國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