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地還是這些地,人還是我這個人,可一不留神就都變得有點不敢相信了。”剛走出草莓大棚,53歲的趙四眼笑容裏彷彿都裝滿晚霞的油彩。他是山西運城市鹽湖區南撫村農民,去年把自家的2畝地租給了觀光農業公司,和老婆搖身一變成了農業工人,每月兩人工資3800元,每畝地每年還給400多元。“活沒以前累,中午還管飯。”
運城是山西農業大市,但傳統的耕作方式始終讓農民的生活在貧困和溫飽線上徘徊。如何才能擺脫這樣的窘境,一直困擾着當地的幹部和百姓。近年來,運城全力推進現代農業發展,因地制宜,發展生態農業、觀光農業、品牌農業,爲全市農民開啓了一片增收致富的新天地。
從平面走向立體,大投入贏得大效益
夜幕降臨,運城市鹽湖區金井鄉南撫村的觀光農業大棚卻是燈光閃耀。只見行道兩邊的近2米高的秧架整齊排列,地面和架上3層草莓搖紅滴翠,令人嘖嘖稱奇。
“我這大棚一個就是10畝,引種最好的草莓品種,產量高,售價也高,3層預計可產果5萬斤,收入在300萬元左右。”28歲的觀光農業園區經理田原自豪地說,他和父親過去是經營鋼材的,這幾年看到市裏大力推進現代農業,感到投資觀光農業前景好,就當機立斷承包了1000畝土地。去年已建成10畝大的立體化種植大棚10個。因爲大棚草莓全部採取立體化種植、水和有機肥一體化滴灌等技術,科技含量高,效率也高。園區的發展也帶動了農民致富,現有工人60多名,工資都是當地的最高標準。
爲繁榮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2010年,鹽湖區委政府決定大力發展城郊型觀光農業,採取鄉鎮政府牽頭、職能部門幫扶、企業建設的運作模式,開始建設12個觀光農業園,金井鄉南撫村的觀光農業園便是其中之一。
與南撫村相距10多公里的運城市龍居鎮趙村則是另一番景象:暮色裏,一眼望不到邊的塑料大棚靜靜地坐落在中條山麓。大棚裏各種特色蔬菜從地上到棚頂爭奇鬥豔。
“俺這大棚裏種的是荷蘭的瑞克斯旺辣椒,種一次就可以生長10個月,一株可採摘80多斤。每斤辣椒的批發價在1元左右。”56歲的趙村農民姚吉榮說,2010年他把家裏的地以每畝每年450元租給了合作社,然後又承包了4個大棚。建一個棚要5萬元,政府每個棚給補貼了6000元,又幫着貸了15萬元小額農貸。“去年每個棚收入超過3萬元,今年預計將要超過6萬元。”
趙村村委會副主任賈建設介紹,全村有416戶、3000畝土地。爲響應發展現代農業號召,實現高效農業規模化、專業化,村裏實行了土地流轉。目前,共建成200多個立體種植大棚,戶均2個大棚。去年僅大棚種植一項就增收300萬元。
“扭住現代農業牛鼻子,向空中要產量質量,向市場要效益。”如今,立體種植已成爲運城農村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從傳統走向創新,老山區迎來新財神
“過去是觀景樹,如今是搖錢樹。”說起槐樹,運城市三路里鎮的農民無不感慨萬千。
三路里鎮地處稷王山區,山地瘠薄一直是鄉親們致富的難題。爲了擺脫傳統的種植方式,讓鄉親們“換個辦法致富”,鎮上溝東村的雷茂端打起了山上野生槐樹的主意。槐米是珍貴的中藥材,但“槐樹開花等得眼花”,槐米產量又低。爲了改變槐樹的習性,雷茂端經過多年探索,終於培育出8個優良品種,實現了槐樹當年栽植,當年兩季結米,產量大幅提高。
“俺家的10畝槐樹掛果已經3年,去年收穫槐米3000多斤,收入45000元。科技創新這東西不服不行。”55歲的三路里鎮溝東村農民雷乙未高興得合不攏嘴。他家2口人,以前靠老辦法,每年人均收入只有1000多元,才幾年工夫,現在每年已超過2.2萬元。剛開始推廣槐樹種植時,他還“犯迷糊”,後來看到鄰居們“大把撈錢”才驚醒過來。
雷茂端說,2009年以來,全村已改造退耕生態林1700畝,新栽雙季槐600畝。目前已有1000多畝開始結米,單項增收達120餘萬元,人均2000餘元。
運城市長王安龐說,農業科技的創新和實踐,農業實用技術的普遍應用,教育了全市農民。目前,廣大農民學科學、用科學、搞農業技術創新已由被動變爲主動。
從單一走向多元,駕馭市場各顯神通
運城鹽湖區席張鄉地處中條山下,坡地上遍佈的卵石成了農民致富的絆腳石。按照因地制宜方針,區裏積極鼓勵和扶持當地農民大力發展觀光農業,各村鎮開始利用特殊的地理環境和資源優勢,發展泉水淺池蓮藕種植,大獲成功。
席張鄉有個王馬村,村上有個蓮藕種植合作社,如今在當地名聲乍起。“近兩年,利用貧瘠撂荒地,我們合作社已發展了淺水蓮藕120多畝,一畝就能收入上萬元。往後前景還大得很。”合作社負責人樑建泉的話充滿自豪。
河津市陽村鄉三遷村則是有名的“蔬菜村”。在菜農劉海鎖的一個大棚裏,老劉講起他的“種菜經”:他們村只有300畝耕地,人均不足3分,靠單打一“要想致富只能做夢”。這些年,政府對現代農業的號召和扶持把他的夢給喚醒了。兩年前,他也租了4畝蔬菜大棚,主要種油菜、生菜、茼蒿等一些生長期短、好管理的蔬菜。去年種菜已經收入了4萬餘元,比前年翻了一番。村委會副主任柴振濱說,目前,三遷村菜農已經有10餘戶,蔬菜種植已發展成爲村裏農民增收的主打項目。
王安龐介紹,今天,運城農業正大步邁向現代農業。全市已形成糧、果、棉、菜、畜、加工六大優勢規模產業,特別是芮城醬菜、垣曲蜂蜜、平陸百合、萬榮蘋果等具有濃郁地域特色的優質農產品,充分展示出現代農業的豐碩成果,真正爲全市農業發展、農民增收打開了一片嶄新的天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