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大中型銀行應在兼顧商業可持續與承擔社會責任的原則下,積極履行爲農服務義務
今年春節,在老家一家大銀行工作的表弟又領了個大紅包,數額令我這個在北京工作的表哥也羨慕。親戚們都說表弟工作好:坐在黃金地段四季如春的辦公樓裏,打打電話,敲敲鍵盤,工作輕鬆,待遇不菲。
金融行業多金領,看來不假,但想想也不盡然。筆者採訪過山西省左權縣農戶自立服務社的信貸員,他們的“領子”卻是另外一種顏色。
任彥明就是其中的一位。大多數時間他的工作狀態是這樣的:開着摩托車,風雨無阻地在這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最偏遠的羊角鄉走村入戶,上門放貸收貸,組織農技培訓。
談起自己的工作,任彥明說:“我連白領都稱不上,更不用說金領。但越貧困才越缺錢,才越要給他們創造發展機會。”目前,左權每10戶人家中,就有一家用過農戶自立服務社的貸款。
農村特別是貧困農村,最渴望金融服務陽光雨露,但工作條件艱苦,服務成本高,放貸風險大,那裏,也是很多大銀行最不願涉足的地區。
最需要的地方,卻得不到應有的服務,這種情況正常嗎?
一些商業銀行出來說話了:“我們是上市公司,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對股東負責是工作之本。服務‘三農’很難符合這個原則,不適合我們去做。”
服務“三農”跟商業利益存在根本性衝突嗎?不盡然。中國扶貧基金會累計向貧困農戶發放小額信貸20多億元,這家公益性小額信貸機構在金融扶貧的同時,都能實現經濟上的可持續,專業的商業銀行反倒不能?是放貸風險大嗎?扶貧基金會小額信貸還款率高達99.93%。實際上,農民的誠信超出很多金融機構的預判。服務成本高,短期內可能如此,但隨着業務規模的增長和金融服務創新的加強,服務成本也能有效降低。
再從社會責任的角度來看。沒有競爭不充分的市場地位,沒有非市場化的利率,沒有國家規定的高存貸款利差,大銀行能過得如此優越,如此舒坦?在享受這些的同時,大中型銀行是否也要承擔起應有的社會責任?金融普惠、反哺“三農”、回饋社會的責任,金融機構義不容辭。
恐怕,農村金融不是不適合大中型商業銀行去做,而是去做的感情、動力和壓力不夠。
想想也是,服務一般,創新一般,卻年年掙大錢;坐等客戶上門,輕輕鬆鬆就能高收入;幹嗎要放着好日子不過,自討苦吃服務“三農”呢?
但是,這樣的好日子可持續嗎?恐怕很難。隨着金融改革開放不斷推進,金融創新風生水起,市場競爭肯定會日益加劇。現在的農村金融服務嚴重供不應求,大中型銀行積極履行爲農服務義務,將有助於提升自身的服務和創新水平,提高在農村市場發展的競爭力,塑造銀行良好的社會形象。
年前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要引導更多信貸資金投向“三農”,大中型銀行要履行爲農服務義務;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要“提升農村金融服務水平”。大中型銀行應在兼顧商業可持續與承擔社會責任的原則下,履行爲農服務義務。服務“三農”工作開展如何,反映的是大中型銀行對農民的感情,對社會的責任,更重要的是,服務“三農”將給自身發展帶來新的機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