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新一代特工並不畏懼困難,但他們無法忍受諜報工作中沈悶乏味的部分。他們更願意扮演電影中叱吒風雲的間諜角色,在海外戰區執行危險刺激的任務。
『他們是速度更快的選手,閱讀速度更快,比我們年輕時見過的世面更廣,』年近80的中情局老特工傑克·普拉特說。然而,與二戰和冷戰時代的間諜相比,新一代特工缺乏韌勁和耐心。『在沙地棒球比賽中、在赤手空拳打架時、在幫家裡剪草坪和為輪胎打氣時,我們學會忍耐,』普拉特說。他承認,如今的男女特工不乏出色之人,但『他們這一代人在早年就選擇放棄,執行時長超過42分鍾的任務就已筋疲力盡。』
常年為中情局人員解決情感問題的心理學家戴維·D·查尼則認為,多數行動乾事都是尋求刺激的『癮君子』。他們很容易對一項任務感到厭倦,總是尋求更刺激的使命。
『他們更像能夠正常運轉的多動癥患者,別以為一個多動癥患者連系鞋帶都不會,』查尼說,『恰恰相反,他們好動、精力旺盛,一刻閑不住。他們無法忍受坐在書桌後,他們不能忍受沈悶。』(袁原新華社特稿)
關鍵詞:中央情報局(CIA),間諜(Spy)
相關鏈接:招募間諜,標准何在?
美國戰略情報局是中央情報局的前身,在1941年珍珠港事件發生後倉促成立。自成立之日起,這個專業情報部門即為如何選擇情報人員而大傷腦筋。
最初,戰略情報局傾向招收出身良好的美國名牌大學畢業生,因為他們『曾經在歐洲游歷或生活,熟知當地語言和文化』。但此舉為戰略情報局招來非議,外界認為這班青年的工作不過是在高級社交場所享受觥籌交錯、結交各界名流。
實際上,這批早期間諜的工作並非穿著燕尾服、講幾句法語這麼簡單。專門研究戰略情報局征召計劃的美軍軍官路易·M·班克斯介紹,當時不少間諜因為不堪工作壓力而『急劇精神崩潰』。戰略情報局一名上尉受指示潛伏南斯拉夫抵抗納粹,但他對時局進展緩慢感到焦慮,竟擅自潛入德國向希特勒郵寄寫有詛咒言辭的卡片。
戰略情報局不久發現,名校畢業生不一定適合打入敵後搜集情報。情報局決定擴大征召對象,甚至招募紐約、費城和底特律等城市的黑幫成員,期望他們打入意大利、攪亂當地局勢。然而,這一招也屢現漏洞。一名從黑道轉行的特工在意大利身份敗露。他走進當地一家餐館就餐時,餐館樂隊竟然開始演奏樂曲《噓!噓!我是一個間諜》。
到了1943年,戰略情報局決定從頭開始,制定征召特工的科學標准,並為此專門聘請一批心理學家。他們被送往華盛頓近郊費爾法克斯一處代號『S戰』的秘密處所,在那裡出題篩選特工人纔。
由於對諜報工作所需技能毫無概念,這些心理學家只能以未經驗證的假想為基礎,為美國政府篩選間諜。他們將備選者大致劃分為幾類:『比較運動型』的候選人被認為是『潛在破壞者』,而『受過良好教育、不那麼運動型』的候選人則是『潛在間諜』,『流亡者』或『有藝術天分者』則被認為是『潛在宣傳員』。
最終沿用的標准更看重候選人的綜合素質而非其某項專長。正式招募某人成為特工之前,戰略情報局將全面考察此人的動機、體能、纔乾和進取心,以及是否能夠保密。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戰略情報局自稱其制定標准有效『剔除了15%至20%顯然不適合的人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