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微訪談
□羊城晚報記者何晶實習生黃飛
微博的誕生,似乎開啟了一個全新的『微時代』:微機、微信、微訪談、微小說……如今又出現了微電影。自2010年《老男孩》爆紅網絡之後,微電影開始逐漸進入人們視野。究竟什麼是『微電影』?微電影和電影有怎樣的關系?它是快節奏時代下的文化快餐,還是有著自身魅力的電影新模式?微電影的出現,又會對傳統電影工業造成怎樣的影響?
微電影總體低俗
羊城晚報:您之前有關注微電影嗎?
列孚:我是做傳統大電影的人,說實話對微電影並沒有過多的關注,但也零碎看過一些。比如連續三集的《青春期》,老實說,我覺得拍得不好,還不能稱之為電影。也還看過其他一些,但總體感覺都比較低俗吧,還有一些類似廣告片。
羊城晚報:您對電影的看法還是比較傳統的?
列孚:對。說我傳統也好,保守也罷,我認為電影必須是要在大銀幕上看的。很多人愛電影就是喜歡進入漆黑的電影院,配合特定的音效,在大熒幕前去感受電影的氛圍,這必須是集體享受的東西。一兩個人躲在家裡自己對著電腦屏幕看,有的人吃飯時隨便看幾眼,這不能稱為看電影,這叫做瀏覽。
羊城晚報:所以您認為微電影這種形式不能算是電影?
列孚:對,可以這樣講,暫時看來微電影和電影根本沒關系。或者說微電影只能算是視頻,很多技術條件根本達不到電影的標准和專業要求。我們所談的電影是一種工業,無論是燈光、攝影、布景還是造型,等等,電影本身有個系統,不是簡單拿著DVD就能拍出來的。電影已經有上百年的發展歷史,而微電影只是這幾年纔出現的產物,微電影至今尚未成為工業。對我而言,看微電影就是浪費時間,沒有意義。
不可能與院線電影分庭抗禮
羊城晚報:有觀點認為,微電影打破了精英跟草根之間的界限,為有電影夢想的人提供了機會,您認同這個觀點嗎?
列孚:是,我也贊同說微電影打破了精英對電影的壟斷,同時我也鼓勵年輕人拍微電影,這畢竟是一個追夢的開始,但我自己不太會關注。
羊城晚報:您認為自己在對電影的看法上是精英主義嗎?
列孚:不會。作為影評人來說,我不會只評所謂著名導演的作品。本來香港對類型電影的關注就比較多,我認為類型電影,比如張藝謀的商業電影,姜文的《讓子彈飛》,香港的杜琪峰、徐克他們拍的電影纔是電影工業的中流砥柱,像賈樟柯那樣的小眾電影無法成為電影工業的中流砥柱。
羊城晚報:那您怎麼看待被類型片佔領的大部分市場?微電影是否會打開另一種市場空間?
列孚:被類型片佔領是非常正常的現象,電影本身就是商品,要買票纔能進入影院看的。現在微電影不可能真正與院線電影分庭抗禮,目前看不到微電影可以作為一種商業模式來運作。
羊城晚報:現在看來我國的小眾電影沒有太大的空間,微電影能打開新的局面嗎?
列孚:現在整個社會太浮躁,什麼東西都過猶不及。比如2006年左右還沒有那麼多人投資電影院,後來發現票房好,連拉煤的也會投資電影院。中國做什麼都一窩蜂,一窩蜂就浮躁了。現在做微電影也有點這樣的局面。
微電影是個筐什麼都往裡裝
羊城晚報:現在很多微電影都是廣告公司定制的,只是包裝得不那麼像廣告。
列孚:其實我認為本質上就是廣告片,只是把廣告字眼去掉就成了微電影。比如益達廣告的微電影《酸甜苦辣》,它有專業的技術團隊,請彭於晏和桂綸鎂做主角花費的片酬肯定也不少,而且還在臺灣和大陸兩邊拍,這個背後是有專業技術作支橕的。我們現在對微電影都還沒有一個界定,這個說法太籠統。微電影就像是個籮筐,把什麼都裝進去。
何晶、黃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