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一個軍事強國的締造
2月21日,俄羅斯陸軍總司令亞歷山大·波斯特尼科夫表示,俄聯邦陸軍準備在2015年成立第一支北極摩托化步兵旅。這是繼俄國防部長阿納託利·謝爾久科夫2011年7月初透露相關計劃後,俄羅斯爲維護本國在北極的利益的再度表態。這也是俄羅斯近來加強軍事建設的又一舉措。
亞歷山大·波斯特尼科夫還透露,2012年,俄羅斯陸軍將參加400多次各個級別的演習,其中包括80多次旅級首長司令部演習、約70次戰略層面的聯合訓練。
此前一天,俄羅斯一項重金強軍的計劃浮出水面。普京在《俄羅斯報》發表的文章中稱,俄羅斯未來10年將投入23萬億盧布(合7700億美元)發展軍事力量。俄羅斯將裝備400枚洲際彈道導彈、約100架軍用航天器、1000多架直升機、能裝備28個團的S-400地空導彈系統及2300多輛新式坦克,等等,從而全面革新其軍隊抵禦現代化威脅的能力。
俄羅斯軍事力量的提升不僅體現在裝備上,也體現在戰鬥力提升的另一核心要素——人員配備上。普京指出,2020年,俄羅斯計劃100多萬軍人中將有85%以上爲職業軍人。
一個紛擾之下的抉擇
普京表示,俄羅斯已開展前所未有的行動來加強軍隊。如果這一項目被批准,將成爲冷戰結束以來克里姆林宮最大的一筆軍費開支。這意味着在去年防禦支出增長6500億美元的基礎上,再增加超過1200億美元的開支。
強軍計劃的背後,是俄羅斯從未放棄的大國復興的志向與抱負。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從超級大國的神壇上跌落。然而,俄羅斯人從未放棄重振昔日輝煌的雄心。以軍強國,重振“軍威”來提升“國威”,是俄羅斯人復興的重要路徑。如今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強軍的準備越來越充分。普京直言,更強大的軍事實力會讓俄羅斯在國際舞臺上的意見更有分量。
強軍計劃更與俄羅斯身處的不容樂觀的地區局勢與國際環境息息相關。冷戰結束後,兩個超級大國直接對立的局面瓦解。然而,俄羅斯並沒有被曾經的對手視爲朋友,所處環境並無明顯改善。在常規軍事力量方面,俄羅斯周邊國家軍事實力不斷增強,使俄羅斯自身的軍事優勢不斷減弱。在地緣政治領域,中亞、外高加索地區作爲俄羅斯曾經的“後院”,卻被其他國家以“反恐”等名義駐軍介入,使俄羅斯的戰略縱深空間受到擠壓。在全球多極化的世界格局裏,俄羅斯也面臨西方國家的牴觸情緒。北約一直推進歐洲導彈防禦系統的部署,步步爲營。日前在敘利亞等中東問題上,俄羅斯與西方國家的分歧也顯而易見。
一場志在未來的博弈
未來,俄羅斯軍隊的裝備要比潛在對手的同類裝備“看得更遠、射得更準、反應更快”。普京指出,“防止全球力量被破壞的均衡保障有兩種方式,要麼建立花費過多、但暫時還沒有效果的反導系統,要麼擁有突破任何反導系統、保證俄羅斯有能力反擊的手段”。
在他看來,後者比前者有效得多,也是俄羅斯未來戰略部署的方向。因而,俄羅斯要採用這種“不對稱的有效迴應”,來應對北約部署的歐洲導彈防禦系統。同時,他敦促軍事規劃者要預測可能改變戰爭性質的新式武器的出現,把眼光放到未來30年至50年。
這一重金強軍計劃能否最終通過,尚無定論。德意志銀行俄羅斯首席經濟學家雅羅斯拉夫·里斯夫利科指出,普京的提議將把俄羅斯軍費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從2011年的大約3%,在今後10年內提高到5%至6%。然而增加部分的資金從何而來,不得而知。業內人士指出,此舉可能讓俄羅斯面臨自身無法承受的預算。
然而,俄羅斯通過軍隊現代化推動國防工業現代化,復興大國、保衛自身的雄心,不會輕易動搖。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