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人物檔案
郭萬首,衛生部中日友好醫院骨關節外科主任。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擅長髖、膝關節置換,在國內首先開展了單髁關節置換術,治療伴有內翻畸形的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手術例數在國內位於前列。
走進中日友好醫院的骨科病房,一進入骨關節病區就看見辦公室的門上貼著四個大字:無痛病房。
換個關節能不疼嗎?在中日友好醫院骨科,患者可以得到肯定的答復。
郭萬首是個細心人。他發現,很多需要進行關節置換的患者,因為怕疼不敢上手術臺。『10個患者中有7個讓「疼」給嚇跑了。』郭萬首決定開設無痛病房,讓患者不用再無謂擔心。其實,現在不少醫院都建有無痛病房,但在郭萬首主管的病區,無痛病房不是擺設,而是實實在在地落實到每一個環節:患者入院後,就有醫生和他進行細致的溝通,耐心地為他講解關節置換的知識,打消他們對疼痛的恐懼。『如果一個患者想做手術,他就會找很多正面的例子;如果一個人不想做手術,他就會找很多反面的例子。』術前醫生會為患者用上一些鎮痛藥,提高患者的疼痛閾值。手術中,醫生盡量做到微創,不僅是皮膚的傷口小,內部結構的創口也要盡可能地小。術後的鎮痛藥使用則按照從低級到高級的規律使用,『每個人的方案都是獨特的。』郭萬首說,因為每個人對疼痛的耐受程度是不一樣的,『同樣的切口,有的病人疼得大喊大叫,有的病人就沒什麼感覺。』
如果說讓患者不疼,只是理念上更新的話,開展單髁置換則是技術上的更新。目前,國內開展膝關節單髁置換手術的醫療機構並不多,郭萬首早在2003年就率先開展膝關節單髁置換,現在完成的病例數在全國居於前列。骨關節病在我國中老年人中發病率很高,據估計,我國患者大約有1億人,其中最常見的是膝關節疾病患者。2003年之前,膝關節病患者如果需要做關節置換手術,只有『全膝置換』一個選擇。2003年,郭萬首在國內率先開展單髁手術後,部分患者有了新的選擇。郭萬首說,膝關節病的軟骨磨損早期主要集中在關節的前內側,單髁關節置換術,就是對關節單側病變的間室進行表面置換,不乾擾膝關節其他正常或近乎正常的部分,以最小的創傷獲得最大的收益,『小手術解決大問題。』郭萬首說,這個小手術不僅避免了全膝關節置換術的過度治療,而且為年齡偏輕的患者保留了以後進行全膝關節置換術的機會。由於單髁關節置換術保留了膝關節的叉韌帶及本體感覺,所以,手術後患者會感覺置換的關節很像自己的關節。自2003年開始引進這些技術以來,郭萬首現在已經完成了100多例膝單髁關節置換術,隨訪優良率達97%。
如今,郭萬首每周都有一天在手術室裡為患者『打通』關節。他常常說,把患者從手術室送回到病房並不是結束治療,而是剛剛開始。『醫生要管患者一輩子。』患者術後康復醫生要負責;患者出了院要定期來醫院復查;患者有什麼不適還會給醫生打電話……正因為如此,郭萬首對每一臺手術都格外用心,『要把每一臺手術做到極致。』手術之餘,郭萬首琢磨著如何早期發現軟骨退變,早期治療並阻止骨關節病進程,這也是骨關節疾病領域的難點。經過數年的攻關,他在國內首次采用功能核磁檢測技術,為軟骨退變的早期診斷提供了靶向檢測技術。這項技術不僅可以用於檢測膝關節、髖關節、踝關節等關節的骨關節病,還可以幫助醫生早期診斷股骨頭壞死、預測塌陷、判斷預後、指導治療。
本報記者賈曉宏J146
補白
1978年,郭萬首考入白求恩醫科大學,那年高考不考外語。入學後的第二個學期,所有的學生參加了外語測試,成績好的同學進入英語醫療系,要讀6年纔能本科畢業,『多學一年外語。』這一年的外語學習,日後還真派上了用場:2001年,北京正在申辦2008年奧運會,中日友好醫院成為申奧考察團考察的國內惟一的一家醫院。讓誰來向考察團介紹情況呢?醫院領導想到了郭萬首,決定選派他用英語向考察團匯報了醫院的相關情況。他也不負眾望,很好地完成了任務。當年7月,申奧成功。還沒來得及分享申奧成功的喜悅,郭萬首就奔赴拉薩,作為援藏醫生到西藏第二人民醫院掛職擔任院長助理,他到醫院半年內,就完成了近70臺骨科手術;2003年7月,他剛剛從抗擊非典的戰場上走下來,就再次接受醫院委派,前往西藏第二人民醫院。如今,西藏第二人民醫院已經把他當成醫院的一份子:二院醫務人員電話號碼表上保留著郭萬首的名字;而郭萬首的辦公室裡也有二院醫護人員的電話表;他的病房中,經常會有藏族同胞。郭萬首說,兩次援藏,是一次人生考驗,更是一生的財富。
本報記者賈曉宏J146
閻彤攝J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