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楊於澤
今日論衡之世相評彈
合肥少女周岩拒絕初中同學陶汝坤求愛,被縱火毀容。對於陶實施暴力的動機,陶父解釋是兩人早戀,而周岩另結新歡,陶不能正確對待。對此周母矢口否認,指早戀之說是為陶汝坤開脫罪責。但周岩又承認,自己曾被迫與陶汝坤交往。
陶汝坤與周岩是否早戀,眼下似乎成了一些媒體關注的焦點,也成了周陶兩家攻防的重點。陶父指兩人早戀,大概是想證明『事出有因』;而周母矢口否認『早戀』,是擔心『早戀』說可能為施暴者『開脫罪行』。隨著兩家人的攻防和媒體的關注,問題的焦點悄然發生偏移,原來暴力令人震驚,現在早戀似乎成了談資。
自然,要厘清整個事件,就得先弄清事情的來龍去脈,如果的確是早戀引發慘劇,我們也沒法回避。但這裡所謂『早戀』之說,其實是在暗示陶汝坤縱火毀容的某種合理性。從現有公開信息來看,所謂早戀可能更多的是陶汝坤的單戀,周岩轉學加休學,他卻窮追不捨。陶父硬指『早戀』,應是想為兒子施暴找『理據』,這正是周母所懮。一種早戀導致暴力的邏輯,已隱然與躍然其中。
我們有充分理由為這種隱性的邏輯擔懮,這種邏輯,實際上是一種企圖將暴力合理化的邏輯。現實中為將暴力合理化的類型很多,比如2010年『南平血案』發生後,一位作家就在微博上說,行凶者醫術高明,挽救過不少人的生命,但無力購房,戀愛十餘次均告敗,42歲仍單身,暗示校園血案是好人報復一個不公的社會。再比如,有人宣揚貪官當道導致社會不公,使人對社會心懷不滿,所以他們主張校園血案行凶者應當去殺貪官。按照類似的邏輯,如果周岩和陶汝坤早戀了,甚至『另結新歡』,則陶汝坤就有了報復周岩的『合理解釋』。
但對一個自己愛戀的異性施加暴力,這到底有多少合理性,在多大程度上能夠得到諒解?在人類社會,暴力可能永遠都會存在下去,但暴力也永遠只能在陰暗角落裡發生,不光彩,也不應當被諒解。社會心理學上,的確有『因愛生恨』之說,但存在並非合理,仇恨到去殺人放火既為法律所不容,也很難得到人們的理解與寬容。
有人拿『早戀』說事,其實是他們在潛意識裡把『早戀』當成了壞脾氣、暴力的一個垃圾桶。既然早戀了,放火、毀容甚至殺人都是『題中可有之義』,其實這是對早戀的污名化。『早戀』是在校中學生之間的戀情,說到底還是人與人之間的戀情。既然是愛,人們就要懂得什麼是愛,真正去愛,愛沒有理由轉化為殺氣騰騰。『早戀』並不例外,沒人有權在愛的旗號下突變成野獸。
換句話說,『早戀』標簽並不能使暴力獲得一絲一毫的合理性,相反,『早戀』標簽下的暴力使我們看到未成年人身上的戾氣,看到了家長、學校的失職與失敗。
楊於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