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研究人員2月27日發佈最新研究報告,顯示社會經濟地位越高的人,受貪婪驅使,越愛做出不道德行爲。
不守秩序
研究人員經由現實生活和研究室內多項調查研究,得出這一結論。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守候在伯克利市中心一處十字路口,觀察經過車輛的品牌、年款等情況,記錄它們是否有超車等違規行爲。結果顯示,最貴車輛的違規記錄是最不貴車輛的4倍;就是否禮讓行人,兩者表現的差距更大。
報告主要撰寫者保羅·皮弗認爲,儘管車輛不能證明駕車者本身有錢,但車的價格與駕車者所處社會階層之間有“顯著關聯”。
另一項調查中,研究人員發放一份標準問卷,要求接受調查的大學生評價自己的社會經濟地位,同時問及8種不同場合下的不道德行爲:一種場景是,設想花10美元買咖啡時,錯找回20美元,會不會留下這筆錢?另一種情況是,教授錯把考試成績由B給成A,是否會要求改正?
結果表明,那些最易犯不道德行爲的人有較高社會地位。同時,他們更有可能在遊戲中作弊,更易於貪婪。
自我至上
研究人員認爲,這種現象的一種可能解釋是,有錢人更願意承認自私的一面。因爲擁有更多財力,他們相對較少依賴社會關係生存,從而利己主義觀念至上,違反規則時不太會感到內疚。
皮弗說:“如果處在一個更加狹隘的世界,對於其他人的需求,你可能不會那麼在意。”
美國南加利福尼亞州大學馬歇爾商學院研究人員斯科特·維爾特穆特沒有參與這項研究,卻持類似觀點。“有一種強烈觀念認爲,人們貧困時,會爲自己做打算,可能違反道德,”他說,“但實際上,上流社會的人更不太可能關注他們周圍的人需要幫助,因而表現得不道德。”
另外,皮弗和同事還發現,如果某人突然邁入上流社會或中得大獎,道德標準也可能出現下滑。
引人關注
皮弗正攻讀心理學博士學位,撰寫一篇關於民衆如何看待“佔領華爾街”運動的論文。
“這些(富人的行爲)模式如此一致,”他說,“那非常令人關注。”
皮弗的研究小組時常被指認發動階級鬥爭。按他的說法,這項研究與其被視作詆譭富人,他寧願希望能幫助當局制定政策,消除富人與窮人之間的差距。
他說,哪怕看一場關於童年貧困的電影,類似行動也能鼓勵所有階層的人們幫助其他需要幫助的人。
這份報告刊載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月刊上。(新華社特稿/李良勇)
(來源:瀋陽日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