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羊城晚報訊記者劉瑋寧、通訊員馬軍報道:打個噴嚏就會骨折的“瓷娃娃”、下身比上身還長的“蜘蛛人”、全身雪白的“月亮孩子”……這些偶爾見諸媒體的怪病患者究竟有多少?罕見病離我們有多遠?
2月29日是“世界罕見病日”,記者瞭解到,在我國,罕見病羣體最大的困難是“缺藥”以及缺少治療經費。在上海等城市設立罕見病治療基金後,廣州的行動格外值得期待。
罕見病其實不“罕見”
罕見病,又稱“孤兒病”。世界衛生組織將罕見病定義爲:患病人數佔總人口的0.65%-1%之間的疾病或病變。國際確認的罕見病有五六千種,約佔人類疾病的10%。雖然每一種罕見病的發病率都比較低,但是整合起來,羣體卻相當龐大。
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內分泌科主任劉麗告訴記者,在我國,新生兒遺傳性疾病的發病率高達千分之一至兩千分之一,也就是說,最保守的估計,兩千個孩子中就有一個患有遺傳性疾病。這些疾病,很多都是罕見病,有的沒法治療,有的治不起。她所在的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每年會接診許多罕見病患兒。她說:“希望社會可以關注這一弱勢羣體,能夠給予他們更多關愛。”
依賴進口藥費用難承受
一名患有戈謝氏病的患者,需要每兩週進行一次酶替代的治療,一年的醫藥費大約爲200萬元,而這種花費是終身的,普通家庭根本無力負擔。一名患有尿素循環障礙的病人,需要長期服用進口的精氨酸、瓜氨酸,一盒瓜氨酸就要700元……劉麗談到這裏,很是傷感,患有罕見病的病人,由於醫藥費的壓力,無條件負擔,從而導致病情惡化以及放棄治療的,不在少數。
罕見病所需要的藥品,大都需要進口。記者瞭解到,由於罕見疾病發生概率低,國家也鮮有研究經費支持,於是研發單位可以獲得的研究資源非常有限。基於經濟利益的考量,製藥廠不願將資金投入罕見疾病的藥品研發。回收不了成本,售價太高,市場太小,是國內罕見病治療藥物缺乏的幾個原因。
救濟政策京滬有廣州無
記者瞭解到,上海已經成立了兒童罕見病救濟資金,每年有一千萬元左右的資金投入。北京也有相關政策,而廣州卻沒有這樣的政策。許多醫生爲患者四處求藥,卻屢屢碰壁。由於患者的疾病是終身性的,一年幾萬元的贊助根本是杯水車薪。有醫生甚至藉助和國外的醫療交流項目,動用科研經費給患者買藥,只爲挽救他們的生命。
在我國,70%-80%的罕見病患者無法治療,某知情人士透露,不是沒有治療條件,而是沒有藥。然而在國外,由於有政府的支持,罕見病患者可以用較低的費用購買所需藥品。如糖原累積病患者,在我國,每年治療費用高達80萬元,幾乎完全自付;而在加拿大,同樣的患者卻可以正常生活生育,患有此病的病人,只需要服用某特效藥,就可以和正常人一樣生活。
劉瑋寧、馬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