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一個孩子好奇地在一部大畫幅老相機前徘徊
羊城晚報訊記者何偉傑、李春暐攝影報道:用古老的拍攝手法記錄海珠橋,是否更能讓人回味歷史?2月29日,一群大畫幅攝影『發燒友』扛著各式古老的照相機走上了海珠橋,有的相機的年齡比海珠橋還大。
2月29日早上,灰蒙蒙的天夾雜著朦朧細雨。對於攝影來說,或許不算好天氣,但一群扛著『大家伙』的攝影『發燒友』卻一大早就來到海珠橋。與很多市民一樣,他們希望用相機記錄海珠橋。不同的是,他們的相機不少市民似曾相識,卻叫不出名字。『奇怪』的相機,引來橋邊不少市民駐足圍觀。
『這些照相機名叫大畫幅照相機,是比較古老的照相機。』帶隊的攝影家任豐笑著說。大畫幅相機在攝影界有特殊的地位,是最古老、最昂貴的相機,也是結構最簡單、使用最復雜的相機。記者抬了抬,連三腳架在內少說有20斤。『其實這些照相機大家應該不會陌生,我們小時候去照相館拍證件照,用的就是這些相機。』輕便的攝影器材普及後,大畫幅照相機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
海珠橋大修的消息傳開後,大畫幅攝影『發燒友』就開始構思:用古老的拍攝手法記錄海珠橋,是不是更能讓人回味逝去的歷史?2月29日上午,他們帶著20多部大畫幅照相機來到了海珠橋。據介紹,在這批相機中,最老的相機產自上世紀20年代,『比海珠橋還老』。
記者留意到,不少大畫幅攝影『發燒友』對海珠橋的細微結構和紋路情有獨鍾。『我希望拍一些海珠橋護欄上的鏽鐵肌理。』攝影家謝墨表示,大畫幅照相機的對焦、調焦、控制快門等技術,比現代相機麻煩很多。此外,從取景器內看到的圖像與實物是『相反』的,而且在陽光下很難辨別,拍攝時必須用一塊黑布裹著取景器,把頭鑽進取景器內纔能看清楚。謝墨說,大畫幅的成像質量往往比單反等數碼相機要好,更能表達海珠橋的那份滄桑。
記者了解到,由於膠片尺寸大,大畫幅照相機用起來『相當燒錢』,『每按一下快門,100多元就沒了,因此拍每張照片必須相當謹慎。』盡管如此,他們都拍得相當投入。『我打算在海珠橋大修的不同時間段拍攝同一角度的海珠橋。』任豐說。
何偉傑、李春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