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知新】
“七裏山塘景物新,秋高氣爽淨無塵……”前不久,在奧地利維也納金色大廳內,歐洲觀衆聆聽着來自中國江南水鄉蘇州的評彈選曲《白蛇傳·賞中秋》。舞臺上,兩把椅子披着繡花的絲綢,端坐着兩位評彈演員,男的一襲長衫,手拿三絃,儒雅大方,女的一身旗袍,懷抱琵琶,婀娜多姿。叮叮咚咚,吳儂軟語,餘音繞樑,當演員唱完最後一句,滿場響起經久不息的掌聲。作爲中奧建交四十週年文化交流活動之一,蘇州評彈第一次來到奧地利,走進金色大廳。被譽爲“中國最美的聲音”的蘇州評彈,征服了歐洲觀衆。
【攬舊】
作爲國家級非遺項目,蘇州評彈受到各界的關注。它是植根於民間,爲人民羣衆喜愛的有着濃郁地方特色的曲藝藝術。蘇州評彈的優秀作者多次榮獲牡丹獎和文華獎,並多次到臺、港、澳以及歐、亞、美演出。
早在16世紀末期,中國的長江三角洲地區就出現了曲藝“說書”。“蘇州評彈”在江浙滬一帶俗稱“說書”。其中“評”即“評話”只說不唱,又稱“說大書”;“彈”即“彈詞”有說有唱,又稱“說小書”。採用吳方言表演的蘇州評彈,即蘇州評話和蘇州彈詞,大約在清代初期(17世紀末)趨於成熟,18世紀初期已經相當繁榮,至今積累了一批堪稱精品的傳世書目,擁有專門的演出場所——書場,出現了一批知名藝人。經過400年的發展,蘇州評彈確立了以說、學、彈、唱、演爲主要手段的表演體系,形成了理、味、趣、細、奇的美學特徵。2006年,蘇州評彈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蘇州評彈多是商業性的演出,舉凡家庭、場院、茶樓、劇院……人們社區活動的任何場所均可舉行演出。其演出形式通常爲長篇書目的連續說唱,一部書一般爲幾十回至上百回,每次演出兩小時,一部書往往需要連續演出數十天。中、短篇書目則連續數次或一次便可完成。評彈書目豐富,傳世的傳統長篇書有100多部。評話有《三國》、《英烈》、《嶽傳》、《水滸》、《七俠五義》等50多部;彈詞有《珍珠塔》、《玉蜻蜓》、《西廂記》等70多部。還有《老楊與小楊》、《劉胡蘭》、《孫龐鬥智》等一大批中篇及短篇,廣爲傳唱的開篇則有《杜十娘》、《鶯鶯操琴》等百餘首。
蘇州評彈的演出形式簡便,但藝術技能絕不簡單。它的藝術創造有着“一人一臺戲”的審美效果。和舞臺劇相比,蘇州評彈不僅可以傳達出舞臺劇實景展示的東西,還可以傳達出舞臺劇無法展示的內容,它的時空轉換異常方便,大到千軍萬馬、前朝後代,小到稍縱即逝的人物內心變化,都可以被表演者任意揚厲、抽絲剝繭。同時,由於演員在個人天賦、藝術趣味、師承等方面的差異,又形成了“說”和“做”的不同流派,以動作幅度而言分“大開門”、“小開門”,以語言風格而言分“方口”、“活口”等。
評彈的唱詞以七字句居多,其格律直接繼承七言詩,講究精煉、形象、抒情;唱腔則是從流傳久遠的吟詩腔基礎上吸收民間小曲小調逐步發展而成,有鮮明的吳地民歌特點,能敘事,能抒情,吐字軟糯,曲調優美,歷代名家又創造了許多風格各異的流派唱腔。目前仍有傳唱的還有俞調、蔣調、薛調、張調、琴調、麗調等二十幾種,另外還有金絞絲、銀絞絲、亂雞啼、費家調等曲牌近二十種。
可以說,蘇州評彈是江南文化的一面鏡子,是江南人文精神的重要載體,折射着人民羣衆的生活理想和審美趣味。文人雅士用蘇州彈詞的腳本創作文學作品,普通老百姓則藉助聽書瞭解歷史知識,接受道德倫理的藝術陶冶。數百年來,對於流行區域的羣衆來說,聽評彈不僅是藝術欣賞活動,更是一種生活方式。
*****
長期以來,蘇州評彈的傳承靠的是口傳心授。目前,在江浙滬有十餘個專業評彈演出團體近二百位評彈演員,及專門培養評彈藝術接班人的蘇州評彈學校。如何保證評彈人才的接續與培養,開拓蘇州評彈的演出市場,是衆人合力探索的課題。
令人欣慰的是,如今,江浙滬地區已形成了電視書場、電臺廣播書場、網絡書場、專業性評彈書場、社區書場、茶樓書場、景區書場約170多家評彈表演場所,每年演出約3萬場。可以說,蘇州評彈依然是江南人家不可或缺的文化娛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