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前不久,一位景觀設計師向筆者抱怨,北京奧林匹克公園人工湖裏的魚太多了,天天抓也不見少。筆者不解,湖裏有魚不是挺好嘛,爲啥還要抓它們?設計師解釋,人工湖建好後,來放生的絡繹不絕,使錦鯉等淡水魚類超量繁殖,把用於淨化水質的水生植物吃得一乾二淨,不僅打破湖裏的生態平衡,也導致水質急劇下降。
類似的例子並不少見。據瞭解,我國不少地方有放生祈福的習俗,每逢佳節吉日,或將一籠籠鳥兒放歸山林,或將一船船魚兒投入江河……這種“善舉”可不一定是對自然的真正關愛。
有人認爲,只要放生的是本地物種就沒事,這樣既增加了種羣數量,又保護了物種多樣性,何樂而不爲?實際上,每個區域的生態系統都有一定的承載限度,物種間也要保持相應平衡。如果隨意放生,不考慮種類、數量、比例等,都有可能打破生態平衡,造成過猶不及的後果。
據報道,近兩年來,泰山上的松鼠搶了猴子的名聲,成了令人頭痛的“山大王”。它們成羣結隊下山“打家劫舍”,使附近農民種植的核桃大量減產甚至絕產。這些松鼠不是泰山原有物種,是由人們在泰山上放生而來,由於當地缺少蛇、狼、豺等松鼠的天敵,松鼠的繁殖速度又極快,這才氾濫成災。
外來物種更不能隨意放生。近年來,不少人把從市場上買的食人鯧、鱷龜、福壽螺、食蚊魚、牛蛙、小龍蝦、巴西龜等寵物放生。這往往會帶來不可預知的生態影響。在一個地方顯得溫順無害的物種,到了另一個地方,換了一種生存環境,就有可能“獸性大發”。這樣的例子多不勝數。以產自南美洲的一種素食鯧魚爲例,科學家曾在一次調查中發現,這種鯧魚來到南太平洋一座島嶼的河流時,由於沒有天敵,變得異常兇殘。當它們吃光河裏的水草後,居然會改變食性,突變成了肉食鯧魚,不僅吃掉其它魚類的魚卵、小魚,還敢於向河中的一切動物發起攻擊,把一條魚草豐美的河流變成了無生機的死水。
有時候,放生本身可能不會造成多大影響,但與環境污染和某些人爲因素結合後,就會急劇放大其危害。珠江原有青、草、鰱、鱅四大魚種,但因受羅非魚、雀鱔、巴西龜、清道夫、羅氏沼蝦、食蚊魚等外來物種影響,加之水體污染、過度捕撈、水壩阻截等因素,這四大魚種近年已失去蹤影。
放生體現了人們關愛自然、保護動物的情懷,但切不可率性而爲。河流湖庫以及公園、自然保護區的管理者,要多向公衆宣傳科學知識,讓大家明白哪些動物不適宜在哪些地方放生,莫因自己的過失而使更多的生物受到傷害。同時請專業人士把把關,立好規矩,比如實施嚴格的隔離、觀察、論證制度等。
總之,放生要多理性,別打開“潘多拉盒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