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月29日下午,廣州市水價調整方案聽證會召開,這是廣州市依據新頒佈的《廣州市重大行政決策聽證試行辦法》第一次召開聽證會,國家機關或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組織的在職工作人員(含公務員、參照公務員管理的人員、合同制僱員)不能擔任聽證代表;而在此之前一個月,廣州市自來水公司向全社會詳細公開了該市供水成本,成爲國內第一個嚴格按照國家發改委有關文件要求逐項向社會公開供水成本的特大城市,本次聽證會從一開始就引起了公衆廣泛關注。
迴避既得利益,“政府的人”退出
既然公職人員第一次不能當聽證代表,在聽證會現場,記者首先留意的是與會的聽證會代表。
出席本次聽證會的聽證代表應到25名,實到24名。這25人有12人來自各方面的推薦,另外還有13名隨機抽取的消費者代表。廣州市物價局介紹說,13名市民代表是在151名符合報名條件的報名者中隨機抽取的,其中普通居民代表最多,佔到6人,商業用戶、工業用戶、事業單位、特種用水用戶、低保戶均有代表參與;而推薦的12名代表包括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專家學者、行業協會及經營者代表,兼顧了不同階層和不同承受能力羣體。
而記者發現,無論是25人的名單還是實際與會的24名聽證代表,其中還真沒有一位是政府公職人員。
至於爲什麼政府公職人員不能參與聽證會,廣州市法制辦副主任林琦介紹說,這是廣州探索重大行政決策中更廣泛徵求民意的一次嘗試:重大行政決策很多都是由行政部門作出,不可避免地涉及“既得利益”問題。爲聽證會的客觀公正考慮,沒有必要讓聽證會因代表的身份問題受到質疑;政府公職人員反饋意見和建議的渠道相當多,不必非要通過聽證會。
成本公開透明,漲價得到理解
在廣州市水價聽證會召開的前一個月,由於廣州市自來水公司向全社會詳細公開了供水成本,此舉引起了社會各界廣泛關注與討論,“水價到底漲不漲”、“怎麼漲”的問題牽動着廣大市民的神經。
而本次聽證會,被聽證人拿出了兩套方案,主要內容均包括實施階梯水價、上調基本水價、大幅度提升洗車、桑拿等“特種用水”價格。所不同的是,第一套方案給自來水公司留下6%的利潤,第二套方案僅給企業留4%利潤。
讓記者有點始料未及的是,與會的24名聽證代表沒有一個代表對“漲價”提出質疑,但24名代表中,除了來自廣州市水務集團及自來水公司的2名經營者代表及來自廣州市自來水協會的代表外,沒有一個代表完全贊同方案一或方案二,都提出了有針對性的修改補充意見。來自廣東大同律師事務所的朱永平甚至提出聽證方案不要二選一,應該來一個第三方案,但他提出的第三方案同樣是支持價格上調。
24名聽證代表全部不反對水價上調,莫非這又是一次傳統意義的“聽漲會”?
來自廣東商學院的專家代表宋建軍表示,在此之前,廣州市自來水公司向全社會詳細公開了該市供水成本,而且對每一個疑問都進行了解答,數據真實可靠,理由充分。廣州市人大代表、廣州建材企業集團的劉蓮香表示,目前廣州的平均供水成本1.65元/立方米,居民供水價格1.3元/立方米,這個價格是2006年制定的,多年過去了,電費及各種成本費用大幅提升了,自來水價格相應提升是可以理解的。
商業用戶代表、廣州市海信水處理工程有限公司陳侖廣說得更直接,此次調整水價的最大原因,是廣州市西江引水工程約80個億的投入,給企業帶來了60多億的債務;但西江引水工程明顯提升了廣州市自來水水質,過去常見的紅蟲近年來沒有了,那麼,提水價在市民心中說得過去。
陳侖廣的觀點在聽證會上不是少數,24名聽證代表大部分都對廣州市自來水水質提高給予充分肯定。在聽證會上沒有那麼多天生的“反對派”,只要建立了透明的成本公開機制及對話機制,並切實爲老百姓解決問題,廣大市民會看在眼裏、記在心裏。
水價涉及民生,政府應當擔責
聽證代表裏頭沒有“政府的人”,但聽證代表卻並沒有“放過”政府。
來自廣州信晟帆布織造有限公司的聽證代表駱鼎表示,西江引水工程是政府重大項目,不能夠僅僅攤入水價讓市民埋單,政府應該負擔一部分費用,他計算到,政府每噸水補貼兩毛是合適的;華南理工大學曹詩林表示,廣州爲什麼守着珠江卻要花巨資建西江引水工程到佛山肇慶交界處取水?還不是因爲上游污染了下游埋單,工業污染了老百姓埋單,這不合理,政府應該從工業稅收中拿出錢來補貼水價;廣州市第二中學莫慶葵也表示,建設幸福廣州不只是老百姓自己的事情,政府也應該投入;朱永平也認爲,自來水公司是一家企業,但它要承擔給困難家庭的用水補貼,這不合理,應該是困難家庭向政府申請補貼……
倒是廣東商學院宋建軍替政府“解圍”,他說政府的稅收來自於市民,政府的錢也是大家的錢,就看政府怎麼去分配這資金的使用。
聽證會上脣槍舌劍,將諸多問題擺上了檯面,在物價局設定的方案一、方案二之外衍生出各種可能性。對此廣州市物價局副局長吳林波表示,聽證代表的發言充分體現了他們的職責,意見和建議客觀充分,有許多是真知灼見。他們將對24名與會代表的意見一一收集整理,提交廣州市政府,作爲廣州市政府調整水價決策的重要參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