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1978年5月村民發現的宋代木船 |
天津北方網訊:五代十國的烽火剛剛平息,趙匡胤在開封稱帝,定國號“宋”。宋朝北部,東起天津海河口,西至山西雁門關,約1500公里的邊境線,成爲宋遼邊境。在邊境線上,靜海北接天津,東臨渤海,運河流經,可謂宋朝邊境之重鎮。更因土肥水美,交通發達,此乃邊境線上一顆璀璨的明珠。
宋代木船意外出土 爲保文物就地掩埋
作爲宋朝邊境的靜海,並不只有硝煙,相反卻是一片繁榮,漕運發達,靜海沿莊鎮元蒙口村出土的一艘古船就是有力證明。1978年5月村民李水昭發現一艘木船,船身完好,經文保部門鑑定爲宋代木船,年代在北宋徽宗政和年間或稍後。爲研究中國船舶史、航運史提供了難得的實物資料。
據李水昭介紹,那天,他揹着竹筐去撿柴火,在村外一處坑窪地內,發現一根裸露在外的木頭,李水昭以爲是埋在土裏的枯樹根,就用鏟子去刨,誰知刨了幾下,樹根紋絲不動。他繼續刨了大約一個小時,挖了2米多深,木頭的體積越來越大,一個船頭裸露出來。
消息很快傳到靜海縣文保部門,相關專家立即趕赴現場。經過進一步挖掘,大船第一次展露在世人面前。靜海文廣局文物部主任祖紅霞介紹,船長14.62米,首寬2.56米,尾寬3.15米,中寬3.9米,艙深1.25米。該船無隔艙板,只用12組面樑和腳樑固定兩舷。兩舷內壁釘有似船肋的木條12根,均以約1米長的雜木樹杈用火烤成直角,分別固定在船舷和船底上,尾舵長3.9米。船內有繩、葦、碗、糧食和“開元通寶”、“政和通寶”銅錢等器物。經鑑定爲宋朝貨船,是北方首次發現的具有平衡舵的船隻。該船的複製品陳列在天津古文化街的娘娘宮展廳內。爲何大船沒有被挖掘出來供世人研究呢?祖紅霞告訴記者,經考察發現,元蒙口地區原有大河經過,發現古船的大坑處,本是河流故道,船停在河邊,可能是洪水將船擊毀,沉沒。由於船的體積比較大,上千年來一直深埋在4米多深的泥土中,地下的溫度、溼度比較平衡,加之隔絕空氣。受當年技術條件限制,挖掘出來後無法進行有效的保護,因此決定將大船就地掩埋,重新迴歸到原來的潮溼的環境中自然保護,只是製作了模型供後人參觀。祖紅霞進一步介紹說,據史料記載,宋朝造船技術水平是當時世界之冠。宋神宗元豐元年(1078年),明州造出兩艘萬料(約600噸)神舟。而且宋朝已經掌握了隔水艙技術,即使一兩個隔水艙漏水,船也不會沉。隔水艙技術,後經馬可·波羅介紹,傳入歐洲。宋朝的主要造船廠分佈在江西、浙江、湖南、陝西等地區。太宗時期,全國每年造船達到三千三百餘艘。南宋還出現了車船、飛虎戰船等新式戰船。但遠離當時造船中心的靜海,也能發掘出如此規模的古船,可見當時靜海的漕運發達。
宋遼戰場戰役數百 黃土有幸能埋忠骨
當時天津地區海河以北屬遼幽都府(後改析津府),海河以南屬北宋高陽關路乾寧軍和滄州清池縣。靜海處於邊防前沿,發生了大大小小數百次戰役。
爲防禦遼兵的擄掠騷擾,宋朝政府在塘泊方向上險要處設置一系列的“寨”、“鋪”等軍事據點。在清池縣有乾符、巷姑、三女、泥姑、小南河等五寨,在乾寧軍有釣臺、獨流北、當城、沙渦、百萬渦等六寨。這些寨都擔負着軍事防衛和交通郵驛等任務。
清代蔣詩《沽河雜詠》寫道:“燕山府裏界河橫,遼宋分疆是武清;海口叉連三女寨,古來天塹最分明。”宋遼長期對峙,遼軍多次越界侵犯,宋朝楊家將與其在靜海一帶屢屢激戰。靜海有三處戍寨,其中釣臺寨所在地稱古城窪。民國《靜海縣誌》載:“釣臺村西北二里許有古城,城垣久廢,城址或隱或現,宛然可尋。相傳爲宋楊璟(楊延昭)屯兵處。”傳說古城窪是楊延昭的大營,其轅門設在古城窪北部,後這裏建村,取名“轅門口”,元朝時改名“元蒙口”。子牙鎮焦莊子村相傳爲焦贊駐防地。沿莊鎮譚莊子相傳系宋軍探馬駐地,原名探馬莊。子牙鎮王二莊,相傳在北宋真宗年間,楊延昭率兵駐此。每當臨陣,佘太君登高眺望,故名望兒莊。清末改稱王兒莊,後演變成現名。
祖紅霞介紹,長達25年的宋遼之戰,大大小小的戰爭數百次,已經數不清有多少軍人、百姓戰死沙場,他們都是爲了保衛邊疆獻身的勇士,應當被史冊記載。
岳飛後人守候傳說至今保留岳氏宗祠
如今的靜海縣王口鎮大瓦頭村,居住着一支嶽姓族人,自稱岳飛後代,如今已傳到第38世,並有詳細的《岳氏族譜》可查。該村村主任嶽文武,是全國岳飛思想研究會天津分會的名譽會長,同時也是岳飛第37世孫。據他介紹,靜海嶽姓始祖爲岳飛裔孫嶽通的後代,嶽通明初任應天府南京總兵,建文年間隨燕王朱棣北伐,屯兵今靜海大瓦頭村,在一次戰役中,嶽通戰死在大瓦頭附近,後人遂在此定居。後來因兵亂、災荒等原因,大瓦頭的嶽姓部分又遷到今靜海的獨流、三裏莊以及河北滄州的一些村鎮。目前大瓦頭的岳飛後代已傳到第38世,人口1000多,佔該村總人數的三分之一。
嶽文武說,在族譜中記載,岳飛是常勝將軍,金兵聞風喪膽。如今的大瓦頭村還保留有岳氏宗祠,宗祠內掛有岳飛畫像和“精忠報國”的牌匾,宗祠原本有8間房,面積上千平方米,乾隆皇帝南下經過該處時,曾在宗祠內停留,見到宗祠香火旺盛,子牙河畔漕運發達,乾隆皇帝甚是欣慰,御賜龍頭拐和黃馬褂,隨同的宰相劉墉曾爲村莊題名“回龍莊”的牌匾,但這些文物均於文革期間毀壞。目前,祠堂也只剩下3間房,面積不過百平方米。每年的農曆二月十五,岳飛的誕辰,嶽文武都要和全國岳氏後裔聚會舉行慶典,共同探討岳飛思想內涵。
專家:靜海是宋軍的大後方和重要物資儲備基地
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王曉欣介紹,宋遼時期,天津地區處於兩國邊境,當時的天津還沒有建城,靜海處於邊境前沿,靠近京杭運河,靜海地區漕運發達,是軍隊的大後方和重要的物資儲備基地。
當時靜海地區主要以駐軍爲主,百姓也多爲屯邊前來定居,形成了比較多的聚集地和村落,但並沒有形成大規模的城市。雖然多年處於戰爭前沿,但靜海地區的商業比較發達,尤其是鹽業更爲突出,成爲大宋重要的鹽業基地。提起宋朝,尤其是南宋後,定都杭州,人們往往把研究的目光集中在南方,但在北宋時期,天津以及靜海地區已經有比較發達的農業和商業,元蒙口的古船就是很好的佐證。靜海地區出土的文物、戰爭遺蹟以及《岳氏族譜》的記載,對研究宋朝的歷史有重要作用,岳飛的軍事思想對現代戰爭一直起着關鍵作用,可以說宋朝時期的靜海是邊境線上的一顆明珠。新報記者王漸王曾郝穎佟芳圖片由靜海縣委宣傳部和王口鎮政府提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