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中新網3月6日電據美國《世界日報》報道,各族裔聚居的美國南加州,華人與異族通婚由來已久,主流小區有不少華人女婿。加州共和黨籍州參議員夏樂柏、洛杉磯縣政委員安東諾維奇、洛縣警察局長李貝卡等地方政要,大多與華人社交圈關係良好、瞭解尊重中華文化習俗,並樂意讓子女學習中文和中華文化的“典型華人女婿”。但也有華人女子嫁到“非典型華人女婿”,追悔莫及,也令大陸的家人傷透腦筋卻愛莫能助。
來自中國大陸24歲的甄女士,本該是大學剛畢業即將踏入社會、意氣飛揚的年輕人,但她已是兩歲孩子的母親,2009年底,甄女士中斷在當地某小區學院兩年多的學業,搬到加州內陸地區,與相識僅半年多的美國丈夫“奉子成婚”。“不念大學沒關係,美國很多人都不念大學,婚後只要安心在家裏看孩子,不用出去工作。”結婚前夕,美國丈夫信誓旦旦。意外懷孕不知所措的甄女士別無選擇,在大陸父母都未見過美國女婿的情況下,匆匆退學嫁人。
婚後甄女士才意識到,美國丈夫對華人傳統文化、習俗缺乏理解與尊重,而自己的主婦生活也變得有如牢籠。甄女士產後要“坐月子”,卻被美國丈夫一口拒絕,“別提你們國家那些奇奇怪怪的傳統,在美國,產婦不需要坐月子”。月子裏,甄女士不但要全職照看兒子,還要一如既往包攬全部家務,“按照老公要求,每天用消毒液和清水跪在地上擦三遍地板,因爲他都是赤腳在屋裏走來走去,一定要擦乾淨”。甄媽媽在電話裏得知女兒處境,心疼得直掉眼淚,“月子坐不好,萬一以後落下病根怎麼辦?”
一直沒有汽車的甄女士寸步難行,平日幾乎完全沒有社交生活,就連出門購物買菜都只能由美國丈夫載去。“他自己從不碰中國菜,也從來不帶我去華人超市買菜”。吃不慣西餐的甄女士平時“只能把美國超市買來的雞蛋和綠葉蔬菜炒一下吃,結婚兩年多,一頓中國菜都沒吃過”。月前,甄女士獨自搭乘巴士返回洛杉磯更換中國護照,在親戚家中吃到久違的中餐,狼吞虎嚥的“饑民相”讓親戚也不禁替她難過,“沒有學歷、沒有車、沒有工作,還拖着個孩子,她完全被丈夫控制了”。
甄女士說,年前在中國的父親被診斷患有心肌炎,打算返鄉探親兩個月,因從2008年暑期回國之後,再也沒有回去過。但丈夫堅決不肯和她一起“歸寧”,“他根本不想去中國,怎麼勸他求他都不同意”,非但如此,更限令甄女士只能在中國停留兩週,理由是“不想讓孩子在中國呆太久”。甄家二老在電話裏得知消息,氣得直哆嗦,痛批美國女婿不懂(華人)規矩。
同樣嫁爲美國媳婦的華人女生Jasmine透露,丈夫的一位遠親表舅多年前也娶了華人太太,但要求對方必須和孩子講英文。那位華人太太曾打算將獨居的老母親接來帶外孫,也方便照顧老人,都被丈夫拒絕。如今分別念八年級和九年級的兩個孩子都不會說中文,寒暑假大多是跟父親到全美各地旅遊,鮮少去中國探望外婆和親戚,對外似乎不大願意提及自己身上有一半華裔血統的事實,甚至屢次在親友面前,取笑母親帶有口音的英語。
Jasmine說,她和丈夫婚後曾多次邀請表舅一家來過中國新年,但都被回絕。她認爲,這位美國表舅對待華人妻子、華人文化習俗表現出來的排斥態度,全然不符合一個“華人女婿”的特質。
據一份最新調查顯示,美國的婚姻中,8.4%爲異族通婚,其中西裔、亞裔仍是與異族通婚最高的族裔。相比2008年亞裔的異族通婚比例高達30.5%,2010年略有回落,但也維持在27.7%的水平。研究也發現,亞裔男性異族通婚比率(17%)較女性(36%)低一半多。(駱舒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