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宋溪/插圖H185
一石激起千層浪。
日前,當《2012年度黨政機關公務用車選用車型目錄(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此目錄』)公布後,不僅股票市場反應激烈,長安、江淮、海馬等自主品牌的股票全線飄紅,寶馬、奔馳、大眾等汽車巨頭的股票全線下跌;而且還有『好事之徒』跳出來說,此目錄違背了WTO原則,更有歐盟商會秘書長丁凱(Dirk Moens)警告稱,『歐洲國家向中國長城汽車和吉利汽車開放投資市場的情況可能將不再重演。歐洲商會將同會員一起評估中國公車改革帶來的影響,並有可能正式敦促歐洲國家政府采取反制措施』。
雖然丁凱先生的警告如雷貫耳,但卻經不起仔細推敲。因為,此目錄一不違反國際慣例,二不違反WTO原則。
首先,公務用車優先考慮本國品牌符合國際慣例,政府帶頭坐本土車並不是中國開創的先河,早已是很多國家的通用做法。在韓國、日本,公務車一律使用自主品牌,韓國是現代品牌為首選,而日本天皇、首相和大臣的『座駕』都由豐田、日產等提供;在俄羅斯,官員若乘坐進口轎車出行會被認為『有損國體』;在印度,政府有關公務用車規定中特別強調,印度政府各級官員,包括總統和總理,都必須使用國產汽車;在馬來西亞,為保護自主品牌,總理坐的『英雄牌』國產車檔次僅僅相當於豐田的花冠系列;在德國,雖然政府沒有明確要求把國產車作為公務用車的選購類型,但明文規定不准購買歐盟以外生產的車輛。
其二,此目錄並未違反WTO規則,歐洲膽敢『反制』纔是率先違規。此目錄依據是3個月前出臺的最新政府公車采購標准:『1.8昇排量、18萬元以內』和『近兩年企業研究開發費用支出佔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均不低於3%』。合資品牌全部落選,關鍵在於不願意在研發上拿出『真金白銀』。短期內,合資企業進入公務車采購市場機會渺茫,但從長遠來看,合資企業要想重返公務車采購市場仍有希望。在我們並未違反WTO規則的前提下,歐洲商會膽敢『反制』,故意為中國車企進軍歐洲設置門檻,纔是率先違規。
其三,此目錄中的車輛針對的是一般公務用車和執法執勤用車,並不包括省部級及以上乾部的用車,非一般用途的公務用車采購,並沒有不對外國品牌開放。
再者,丁凱先生的表現無疑是『得了便宜不賣乖』。這些年,公務車市場幾乎被奧迪等合資品牌所壟斷,他們已經賺了個『盆滿缽滿』。在得了便宜時,連一聲『謝謝』都沒有,現在要出局了反而喊起疼來。歐系車這麼多年進不了日本、韓國等政府采購的大門,也沒見他們集體喊冤。如果真有談判的誠意,讓德國、英國的政府官員們盡快采購幾輛中國的長城、吉利坐坐也好。
很明顯,中國的公車采購在沒有違背WTO的原則下,『胳膊肘往裡拐』無可厚非,來自歐洲的抗議顯然『站不住腳』。王洪全許愛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