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生態移民促進六盤山區恢復秀美山水。
3月8日,寧夏靈武市郝家橋鎮狼皮子梁移民新村,鞭炮聲震,鼓樂齊鳴。從寧夏南部山區固原市涇源縣搬遷來的100多戶農民,住進了政府為他們提供的移民新居。
2011年,寧夏在黨中央的支持下實施了總投資105億元的35萬人生態移民攻堅工程。當年,累計完成投資26.73億元,搬遷安置3萬移民群眾。
自治區黨委書記張毅說,寧夏的扶貧開發,已經從以解決溫飽為主要任務的階段轉入鞏固溫飽成果、加快脫貧致富、改善生態環境、提高發展能力、縮小發展差距的新階段。新形勢下,我們要以對黨和人民高度負責的態度,乘勢而上,奮力奪取新一輪扶貧攻堅戰的新勝利。
『結合寧夏實際,我們通過采取「兩種模式」、實施「三大移民」、做好「四項扶貧」等具體措施,打好一場「百萬貧困人口扶貧攻堅戰役」。到2020年,穩定實現扶貧對象義務教育有保障、醫療有保障、住房有保障、冬季取暖有保障。』自治區主席王正偉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接受媒體采訪時說。
今年,按照國家新一輪扶貧開發規劃的要求,寧夏進一步提出『山川統籌一盤棋,兩件大事一起抓』的思路,以引黃灌區為基礎,將川區和山區的發展統籌考慮,加大力度將最貧困地區的人群轉移至引黃灌區,移民遷出區300萬畝土地全部用於恢復生態。
生態移民工程的靈武實踐
『狼皮子梁這地方半年前還是流動沙丘。如今,萬餘畝沙灘地上建起了配套齊全的移民新村。』郝家橋鎮黨委書記杜鎮華說。
狼皮子梁,與毛烏素沙漠接壤。沿黃經濟區建設,煥發了這裡的生機與活力。建設者們將落差3至10米不等的流動沙丘夷為平川,又從5公裡外的平原地帶挖來黃土,將這些黃土以平均20多厘米的厚度覆蓋在平整出的地表層,總長度4100公裡的滴灌帶管密布在移民新村,將涓涓黃河水澆灌進新開墾的土地,淌進移民新村每家每戶。
『十二五』期間,靈武市主要接收安置來自固原市涇源縣4279戶18400人的移民。其中生態移民2279戶10850人,勞務移民2000戶7550人。今年3月底前,將搬遷安置涇源縣7個鄉鎮11個行政村生態移民1006戶。
『為了使移民能夠適應新的生活,融入平原地區的生產生活環境,我們將對移民進行科學種植和技能培訓。附近中銀絨業建設的套扣廠,可以保證每一戶移民家庭有一人就業。這樣能夠切實保證自治區黨委、政府提出的生態移民目標的順利實現。』靈武市市委書記李建軍說。
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老家山大溝深,氣候不好,吃水要到2裡遠的地方去挑,每天最少一擔水。買東西要走10裡山路,30多裡川路。現在方便得很,家門口就把什麼事都辦了。』移民陳鳳山家生活的巨變,是寧夏大規模實施生態移民工程的縮影。
與陳鳳山一樣,寧夏今年確定的搬遷定居移民為7萬人,將新開工建設可供9萬人居住的移民住房。同時,為確保移民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各移民遷入地因地制宜大力發展以馬鈴薯、紅棗、枸杞、葡萄、高酸苹果、中藥材等特色種植10.7萬畝,發展日光溫棚、養殖暖棚1.9萬畝(座),開發改造土地26.1萬畝;積極發展勞務產業,實現移民務工就業2.2萬人,確保移民群眾發展有基礎、增收有保障、致富有路子。確保完成5.32萬人的移民教育培訓任務,為移民開展農業生產、務工就業奠定基礎。
目前,寧夏各地實行『一把手』負責制全力推進移民區建設。銀川市突出抓好移民新村建設、產業發展、勞動力轉移培訓。石嘴山市在移民住房建設、穩妥做好搬遷、積極培育致富產業、同步推進社會管理等方面亮點頻現。吳忠市在確保開工建設完工移民住房並實現全面搬遷定居基礎上,積極抓好落實移民生產生活的改善。固原市年內將完成25個移民安置點,建成14698戶62935人的移民搬遷住房。中衛市的生態移民工程著眼於整合各類資源,創新搬遷安置方式,打造宜居宜業移民點和山川群眾生產生活、文化教育大融合;著眼於創造生產生活好環境,引導群眾自力更生,勤勞致富。農墾局重點實施了新增移民續建配套工程建設,年內將適時開工建設連湖農場生態移民工程。
奮力打贏新一輪扶貧攻堅戰
生活在不適宜居住、不適宜發展的中南部地區的35萬貧困群眾,是寧夏扶貧開發工作中最難啃的『硬骨頭』。
為此,張毅向寧夏各級領導乾部發出動員令:『扶貧開發工作要堅持政府主導的同時,動員全社會參與,加大政策傾斜力度,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引導信貸資金和社會資金投向貧困地區,把扶貧開發作為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大事,擺到重要的位置,以更大的決心、更強的力度、更有效的舉措,打好新一輪扶貧開發攻堅戰。』
目前,寧夏已探索出扶貧開發新路。根據貧困人口居住的條件和具體情況,寧夏采取『兩種模式』,一是『異地開發模式』,通過生態移民、教育移民、勞務移民『三大移民』,把35萬不適宜人居地區的貧困人口,遷居到引黃灌區和揚黃灌區定居就業、發家致富。另外,通過『就地開發模式』對留在中南部地區,具備生存發展條件的66萬貧困群眾,采取打造『黃河善谷』,實施整村推進等措施,提高自我發展能力,就地實現脫貧致富。對10年來扶貧開發做系統總結,寧夏認為,異地搬遷、發展優勢特色產業、開發『黃河善谷』、創建『閩寧模式』、將減貧與減人相結合等諸多經驗中,『集中力量狠抓異地搬遷,拔掉貧困的「窮根」』是貧困地區人民得實惠最多也是最為成功的經驗。
進入新世紀以來,寧夏在1188個貧困村實施了『整村推進』扶貧開發,貧困地區實現了鄉鄉通油路、村村通公路、通電等。而且,寧夏特色產業不斷集聚壯大,中南部地區的灘羊、紅棗、馬鈴薯、勞務等產業已成為促進困難群眾脫貧增收的支柱產業。中南部9個貧困縣區農民的人均純收入也由2000年的987.4元增加到2011年的3416元。
為實現與全國同步進入小康社會的目標,確保移民『搬得出、穩得住、逐步能致富』,寧夏采取特殊的政策和辦法,不斷強化中南部貧困地區民生保障。通過加快沿黃經濟區發展,進一步夯實全區發展的物質基礎;通過產業發展帶動、城市吸納帶動、對口幫扶帶動,充分發揮沿黃經濟區對中南部地區扶貧攻堅的帶動作用。
作為西部欠發達的少數民族地區,630萬回漢各族人民以『不到長城非好漢』的精神,全力推進著35萬生態移民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