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詞典中對慈善的解釋是『在慈悲的心理驅動下的善舉』。兩層意思,一是慈悲的心理,二是善舉。真正意義的慈善行為應是一種不附加要求的施捨。
『恆愛行動』是由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和恆源祥集團共同發起主辦的一項旨在關愛孤殘兒童的大型公益慈善項目。自2005年至今,活動通過征集愛心父母為孤殘兒童編織愛心毛衣的方式,已征集包括港澳臺地區的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的數百萬名愛心父母,為孤殘兒童編織了超過50萬件愛心毛衣。社會各界對『恆愛行動』所產生的積極的社會影響力給予了高度評價。民政部在2008年12月5日授予恆愛行動『中華慈善獎:最具影響力慈善項目』榮譽稱號,《人民日報》特刊發題為《『恆愛行動』緣何激發慈善熱流》的評論員文章,指出『恆愛行動』不僅延伸了民間慈善的網絡,更凝聚起相互支橕的力量。
從2011年度開始,『恆愛行動』開展『恆愛萬裡行——記錄指尖的母愛』系列活動,寒冬臘月,記者來到了第一站——中國最北的省份——黑龍江,在千裡冰封的寒冷季節希望能夠通過采訪的形式,記錄下件件毛衣中蘊藏的情感,記錄下發生在這些平凡人身上不平凡的感人故事。
後記
邱愛麗在采訪時對記者說:『一直以來,我都很想幫助那些福利院的孩子們,但是如果讓我自己去買毛線或者讓我捐款,我肯定是心有餘而力不足的。現在好了,有人出錢,我只不過出點力而已,謝謝恆愛行動能給我這麼難得的機會,讓我也為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們做點慈善。』
這或許就是很多參與恆愛行動的普通人的心聲,他們雖然不如蓋茨、陳光標等富豪動輒數百萬、數千萬甚至上億的慷慨解囊,但他們同樣有著一顆關愛孤殘兒童的慈善之心,是真正意義的慈善行為,而這種不附加要求的施捨,就是推動整個社會公益慈善不斷向前發展的堅強動力。
本報上海記者站
記者卞軍
邱愛麗:
哪怕連站八小時,我都要織完這件毛衣
邱愛麗是哈爾濱的一名普通退休工人。21歲時,原本亭亭玉立的姑娘卻因為工作環境惡劣,在如花似玉的年齡就患上了被喻為『不死的癌癥』的強直性脊柱炎。無情的病魔不僅使邱愛麗的行走受到了極大的限制,甚至連最基本的坐和彎腰等簡單動作都無法完成。
但這些讓普通人看來都難以承受的困難,不但沒有打倒堅強的邱愛麗,卻更喚起了她幫助其他人的慈善熱情。『當時我在報紙上看到了恆愛行動的報道,啥都沒想就讓我妹妹替我到婦聯報名參加,』邱愛麗回憶起2005年第一次參與恆愛行動時的情景,仍舊記憶猶新,『我就想著那些孩子們已經很不幸了,更需要我們社會的關愛,我雖然身體不好,家庭條件也不富裕,但是我有雙會織毛衣的手。當時我就想,只要孩子需要我,我年年都為他們織毛衣。』
然而,強直性脊柱炎的病痛仍然時刻影響著邱愛麗的生活。不能彎腰、不能落座,並經常變換身體姿勢,以防病情加重。而與此同時,嚴重的白內障又讓邱愛麗的生活更加雪上加霜。但幾年來,為了讓那些福利院的孩子們在寒冬來臨前穿上新的毛衣,邱愛麗每天都要站上五到六個小時,幾乎是用心裡默數的方式來編織毛衣。『我累一點,眼睛看不清都沒事兒,只要想到那些孩子們,我就想再多織會兒。哪怕我連著站八個小時,為了那些孩子們,我也要盡快織好這件毛衣,讓孩子們穿上。』
崔麗立:
孤殘兒童要更堅強、更勇敢!
到崔麗立的家中采訪,給記者印象最深的是她借助小板凳挪動著自己的身體,靈活地領我們參觀她的房間,而她的房間擺設給人的感覺就是比普通人家矮了一大截。崔麗立說,她2歲的時候得了小兒麻痺癥,到現在已經五十多年了。當初她的父親給她取名『麗立』,就是希望她有朝一日能夠站起來,但卻成為她一生的遺憾。
然而,病魔沒能讓崔麗立趴下,她的心靈變得堅強、樂觀。『別人打掃房間只需要半個小時,因為先天性的殘疾,我可能就需要2個小時,但我一樣能做好它,雖然我身體上有殘疾,但我的心不殘,別人能做的我一樣能做!』
當2005年恆愛行動第一次在黑龍江啟動的時候,崔麗立就通過社區報名參加,而這一做,就是7年。7年來,每年的九十月份,崔麗立就會打電話給社區,詢問什麼時候領毛線,好早點讓孤殘兒童們穿上愛心毛衣。『能用自己的一點業餘時間為孤殘兒童獻份愛心,讓他們感受到來自社會的溫暖,我就很高興。盡管我不知道衣服穿在哪個孩子的身上,但是我想,無論哪個孩子穿上新衣服都是高興的,所以我也就願意參加,累點心裡也舒坦。』
當然,崔麗立還把她很好的想法加入到了毛線的編織過程當中。『誰家的孩子都希望穿上好看的衣服。如果毛衣都一樣,都是平針,就不好看了。』崔麗立一邊給記者展示她正在編織的毛衣,一邊介紹說,『所以我寧可多花幾天的時間,多花一點工夫,也要織漂亮的花型。』
在崔麗立眼裡,這些細小的設計對一個孩子,尤其是孤殘兒尤為重要。『自己小的時候,由於身體的缺陷,只能待在屋裡,那時候只要有一個小伙伴願意陪我玩5分鍾,我就可以高興一個下午,』說到這裡不禁有些激動,『我覺得我要給那些孩子們的,不僅僅是一件毛衣,而是一種意志,一種要堅強起來的意志,雖然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我們的生活狀態和普通人不同,但我們不能唯唯諾諾,要更勇敢、更堅強地面對生活,不要退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