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在石景山老山街道社區有10名平均年齡在72歲的老人,她們放棄了退休後的悠閑生活,11年來義務為社區裡那些來自貧困家庭、問題家庭、單親家庭的孩子們補習功課,有的老人已經罹患兩種癌癥,動過7次手術,有的老人因為胃癌切去了四分之三的胃……但是她們卻依然每天忙著家訪,去學校了解孩子們的情況,她們就像是燃盡自己卻照亮別人的蠟燭,一點點耗盡生命最後的光芒,只為那些曾經的問題孩子們撥開黑暗、點亮希望。一批又一批的孩子在『紅蠟燭』的幫助下,一步一步走出陰影,找到了人生的目標。是『紅蠟燭』為他們點亮前行的航標,讓他們鼓起勇氣,振翅飛翔。而每當看到那些由開始抵觸、叛逆的『問題少年』漸漸回歸成天真可愛、乖巧懂事、勤奮努力的好孩子時,『紅蠟燭』們的心就更熱,她們所發出的光芒也就更溫暖、更明亮……
緣起
一個調研
成立教育小組
一個陽光明媚的午後,在石景山老山社區的一間活動室裡,記者與『紅蠟燭』特殊家庭子女跟蹤教育小組有了一次近距離接觸,在老師們娓娓地講述中,時光似乎又回到2001年2月6日。
原來,2001年初,被街道返聘的彭世治老師開始著手調查青少年教育問題,為此,她和其他3名教師挨家走訪,對老山社區『特殊家庭』孩子的情況做了一項調查。
調查結果讓所有人大吃一驚。
這些『特殊家庭』的孩子中,多門考試不及格的佔75%,曾經留級的佔60%,曾經參與打架斗毆的佔85%,曾經參與偷盜團伙的佔15%,還有的孩子故意到居委會放火……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殊經歷,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生活環境,每個孩子心中都有難以抹去的陰霾。
4名老教師坐不住了。於是,2001年2月6日,特殊家庭子女跟蹤教育小組應運而生,33名需要幫扶的『問題孩子』被分給了各個老師。
堅持
一次家訪
消除抵觸心理
於淑華老師是教育小組最早的成員之一。回憶起最初的家訪,於老師說,自己遭到不少的白眼和冷言冷語:『現在還有不收費就給孩子補課的老師嗎?』『我的孩子沒啥問題,不用你們來管?』『你們是來向我媽媽告狀的嗎?』……
楊楊的身世很可憐,父母在他6個月大的時候就離異了,他由爺爺奶奶撫養到上小學。在楊楊的記憶中,爸爸是一個可怕的人,他的教育方式簡單粗暴,皮帶抽、責罵成了楊楊的家常便飯。第一次和楊楊接觸,於老師察覺到了孩子的抵觸情緒。『他的眼神總是躲閃著,話也不願意多說。後來,我就和孩子聊愛好,他說他喜歡畫畫。』在於老師的鼓勵下,楊楊拿出了水彩筆,在畫紙上涂涂抹抹了幾分鍾,兩只伶俐可愛的小螞蟻躍然紙上。
『當時我就讓孩子在畫上寫下自己的名字。』於老師回到家中,把這幅畫貼在了自家門上。過了一天,楊楊到她家補課,一眼就看到了貼在門上的畫。『孩子當時眼圈有些發紅,他說自己從來沒有被這樣欣賞和鼓勵過。』但是,第二次於老師到楊楊家去家訪時,楊楊拿出畫紙准備再給於老師畫幅畫時,楊楊的奶奶一把扯過畫紙,撕了個粉碎,粗暴地讓他好好學習。『當時孩子的淚就流了下來,事後,我拉過他的奶奶,告訴她:「你撕碎的不是畫紙,而是孩子的心。」』經過於老師與家長溝通,大家一起對楊楊進行鼓勵式的教育。慢慢地,楊楊像是變了個人,陽光般的笑容重新浮現在他臉上,學習成績也很快得到提高。現在,楊楊最知心的朋友就是於奶奶,無論有什麼心事兒,都願意和她一起分享。
效果
一頓說教
轉變家長心態
張克佩老師是2004年5月加入教育小組的,目前負責幫扶3個孩子。正在上小學二年級的強強來自一個再婚家庭,父親常年酗酒,母親因為經營小飯館,沒有時間管理孩子。於是就僱人每天帶著強強上下學。可是受僱的阿姨又喜歡打麻將,接回強強後,阿姨便呼朋引伴在屋裡支起了麻將桌。每天,伴隨著劈裡啪啦的麻將聲,強強進入夢鄉。
在得知了強強的問題後,張老師先後找到了強強的爸媽,進行溝通。『我對強強的媽媽說,孩子那麼聰明,你現在忙著開飯館賺錢,如果耽誤了孩子,那麼賺再多的錢又有什麼用呢。』張老師的一席話說得強強的媽媽低下了頭。於是她和張老師約法三章,開始管教強強。以前從不過問兒子學習的媽媽像是變了個人,不僅督促兒子寫作業,還教他學拼音認字。很快,強強的學習成績就上來了。老師的表揚更讓他產生了學習的動力。
擔懮
一晃11年
苦於後繼無人
11年過去了,紅蠟燭幫助的68名學生中,除了21名學生接受輔導外,其餘都順利從『輔導班』畢業,步入大學、職高,很多孩子已參加工作。這些年裡,雖然紅蠟燭的成員由最初的4人變成現在的10人,可是她們當中的大部分人已經年過七旬,有的甚至是耄耋之年的老人。對於未來,紅蠟燭小組現任的組長邵譽培不免有些擔心。『人上了歲數,很多事情力不從心。』邵老師說,除了身體跟不上,現在的教科書也越來越難,每次備課都要花費大家很長的時間。老師們從網上下載學習資料,了解時下重大事件,比如金融風暴、低碳環保,『我們也要充電啊。』
目前,紅蠟燭已通過社區向社會征集志願者,同時聯系一些高等院校的學生,看看有沒有志願者願意提供幫助。『希望志願者的年齡在70歲以下,身體好,喜歡孩子,又樂於奉獻。』
對話
希望將
這樣的幫扶進行下去
記者:當初是怎樣參加到這個跟蹤教育小組的。
邵譽培(紅蠟燭現任組長):當時彭世治老師被老山街道返聘,做青少年教育方面的調研,後來她拉我一起走訪那些老師眼中的問題學生,就這麼著,我就走進了這個小組。其實參加小組活動,我還有一個想法,那就是回報社會,將別人給我的愛繼續傳遞下去。怎麼說呢,我是由養父母撫養大的,小時候家裡窮,新中國成立後,11歲的我纔上了小學。我現在常常在想,如果沒有黨,就不會有現在的我。而且養父母對我也很好,他們供著我一直讀到大學,而他們自己的孩子只讀到了中專。
記者:是什麼力量讓您堅持了這麼久?在這11年的奉獻中,有沒有想過要放棄?
邵譽培:一開始成立特殊教育子女跟蹤教育小組,是因為考慮到社區這邊的需要。再者,我們小組的大多數成員都是老黨員,退休了,也得發揮餘熱。如果什麼都不乾,那怎麼體現黨員的作用?另一方面,我們的活動也得到了學校、老師、學生以及家長們的認可,同時街道還為小組的活動提供了大的活動室,有了這些支持,讓我們更有理由繼續堅持下去。
記者:希望那些受到紅蠟燭幫扶的孩子們走上什麼樣的道路?
邵譽培:不少我們接觸過的問題孩子生活的家庭缺乏溫暖,我們和孩子們在一起,就是要補上他們缺失的這部分溫暖和愛。同時,我們除了督促孩子們學習,讓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還要教育他們的思想,讓他們走正道,能自食其力,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纔。
記者:很多老師都堅持了不少年,那麼家人有沒有反對?
邵譽培:怎麼會沒有呢?因為要為孩子們輔導功課,而我又買不到教材,只好去圖書館借。可是圖書館借書是要有歸還期限的,所以我就把書上的內容抄下來,有時候一直抄到凌晨兩三點,老伴看見了,直說我『還要不要命了』。我知道他是心疼我,因為我的身體不太好,直腸上長了3個瘤子,而且心髒也不太得勁兒。剛開始的時候,家人不理解,後來看到我們這麼堅持,慢慢地也就改變了態度。本報記者李環宇J002
紅蠟燭成員
彭世治,82歲,因胃癌切去四分之三的胃
謝雲,82歲,身患兩種癌癥動過7次手術
邵譽培,74歲
張克佩,72歲
王素仙,65歲
韋鳳蘭,63歲
李秀芝,71歲
於淑華,72歲
於淑珍,66歲
魏淑霞,67歲
為保護他人隱私,文中涉及的幫扶對象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