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財經
調查
羊城晚報記者黃海雲
日前,張藝謀、馮小剛、楊瀾等六位全國政協委員在全國兩會上聯名提案,明確表態“支持電影票降價”。是什麼原因讓一張並非關乎國計民生的小小電影票,打敗了水價氣價油價,直接“殺”進全國兩會?
事實上,兩週之前廣電總局在《關於進一步規範電影市場票務管理的指導意見》中提出“會員票、團體票不低於影院掛牌價格70%”的說法後,電影票價就已成爲公衆關注的焦點,各種關於“降”還是“不降”的議論紛紛不斷。
羊城晚報記者經過採訪、梳理和剖析,發現電影票價漲跌背後其實是不同利益代表之間的博弈。
電影票背後的多方利益博弈
一部電影從拍攝製作到正式上映,要經過製片、發行和放映三大環節,其中放映環節參與分成的包括電影院和院線。
羊城晚報記者瞭解到,以國產電影爲例,如果按觀衆購買一張電影票要100元來計算,其中5元交給了國家電影發展專項資金管理委員會(電影基金),3.3元上繳營業稅,餘下的91.7元用來分賬。
通常來說,製片方大概從中分得38%到43%,按最高比例計算即爲39.431元,在扣除發行方收取4.585元后,製片方實際收入爲34.846元。電影院的收入爲52.269元,其中院線收取大概4.585元,即電影院實際收入爲47.684元。
然而,上述參與分成的各方在每部電影中具體能收益多少,還要依據電影的強弱勢來看,通常大片、名導演等因素可以讓製片方在與院線和影院談判時有更高的籌碼。
最近的一個例子就是去年底張藝謀導演的《金陵十三釵》,製片方新畫面公司明確要求將票房分賬比例提高到45%,甚至被傳言指要提高在一二三線城市的最低票價,而一度遭到8家院線聯手封殺。
“可不要小看這1%還是2%,放大到以千萬元甚至億元爲單位的票房收入,那就是動輒幾十萬乃至幾百萬元的收益,誰能不在乎?”本地一家院線的負責人說。
電影票降價難在何處?
不過有意思的是,張藝謀和馮小剛作爲電影製片方的代表,無疑是電影票價直接關聯方之一,在兩會上卻公開表態“支持電影票降價”。張藝謀甚至表示,國內電影票價“一張20元左右差不多”,這又是何原因?
對此,有不願透露身份的業內人士分析認爲,張藝謀和馮小剛支持電影票降價更多還是從文化層面出發,況且“支持電影票降價並不代表他們願意減少自己的收益”。
事實上,《金陵十三釵》製片方頂着壓力也要爭取更高的分賬比例,已充分表明了張藝謀捍衛自身利益的立場。馮小剛也對此作出聲援,表示目前國內製片方和院線分賬方式不合理,製片方承擔了最大風險卻只分小頭。
“說白了,大家最糾結的在於,如果電影票降價了,所減少的直接收益應該由誰來承擔。”上述人士一語道出其中奧妙。他表示,院線和製片方的關係好比賣場和廠家的關係,現實中渠道有着更多話語權。除非像張藝謀、馮小剛等“腕級”導演,或是《阿凡達》、《變形金剛》這樣的進口大片,否則以目前國產片的普遍製作水準,有多少製片方敢跟院線叫板?
從目前的利益格局來看,院線和影院無疑最不希望電影票降價。根據去年出臺的《電影票房分賬指導意見》要求,電影院對於影片首輪放映的分賬比例不能超過50%。如果電影票再降價,那麼院線的盈利空間可謂兩頭受壓。
影視業並不差錢
羊城晚報記者統計發現,在今年2月份公示上市環保覈查報告的影視公司就有小馬奔騰、中國電影、青雨影視和長城影視四家。再加上2月9日登錄創業板的華錄百納,2月14日在港交所上市的海潤影視,2012年可謂中國影視企業的“上市年”。
有分析數據指出,預計未來3年內,中國上市影視公司將超過20家。
事實上,近年來資本市場對包括影視產業在內的文化產業一直表現出高度關注。據清科研究中心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新募集文化創意產業相關的基金數量超過十餘隻。
截至2011年底,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相關基金數量已超過100餘隻,已經披露募集資金總量超過1300億元人民幣。政府對房地產宏觀調控,加上股市低迷,許多熱錢急於尋找新出路。而國內的熱錢轉移到影視產業上。
由此看來,影視行業似乎並不差錢,卻爲何出現扎堆上市的局面?對此,有影視產業分析師指出,去年國內電視劇產量1萬多集,遠遠超出美國年產3000集電視劇的數量,位居世界第一。然而其中卻有大概75%虧損,有10%左右幾乎不盈利,可以說八成投資都沒有着落,因此部分影視公司急欲上市圈錢。
“現實情況是,影視行業資金充裕,但優秀的創作人才卻奇缺無比。”一位業內人士認爲,如果不能及時解決這個問題,國內影視行業就無法擺脫虛假繁榮的現狀。
中國一張票價佔到人均月收入的1/57,這一比例是美國的8.5倍,法國的7.2倍
鏈接
中國電影票價到底有多貴?
如今對於國人來說,看電影太貴已經是集體共識。據藝恩《2010-2011中國電影產業研究報告》數據顯示,2010年中國、美國、韓國、日本、法國5國的平均票價相比,儘管中國的平均票價在5國之中最低,但若考慮到收入水平,以平均票價占人均月收入的比例衡量,中國的票價卻是5國之中最貴的。
據統計,中國一張票價佔到人均月收入的1/57,這一比例是美國的8.5倍,法國的7.2倍。
馮小剛也曾經在微博中表示:“2011年三季度美國平均電影票價爲7.94美元,創下了歷史新低,相當於人民幣50元,而中國每張票80元。”
黃海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