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圖為馮驥纔委員。本報記者楊晉峰攝
本報記者席鋒宇
著名作家、畫家、國務院參事、全國政協常委、民進中央副主席、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領導小組專家委員會主任、中國小說學會會長……
當這一系列頭銜集中在身高1米92的馮驥纔委員身上,你不想仰視他都不行。
2009年,他接受《法制日報》記者采訪時,提到要加快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立法腳步。2011年,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實施。但是,馮驥纔關注的目光依然盯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因為這項工作還有許多地方要加強,要改進。
『當社會過於功利的時候,文化良知就要成為強音。專家學者要在搶救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勇於承擔責任,走進民間幫助藝人傳承與弘揚民間藝術,這也是知識分子的時代擔當。』對於非遺,他從不吝嗇付出,也從不回避任何問題,更不怕說真話得罪人。
『申』遺改『審』遺強化監督
十年前在河南開封朱仙鎮,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把木版年畫普查作為龍頭項目,開啟了歷史上空前的對中國民間文化的地毯式普查。參與其中的馮驥纔十年後依然難掩喜悅之情。
『這十年,我們完成木版年畫這一項中國重大文化與藝術遺產的全面普查、記錄與整理,全國各地的學者專家還協助政府,將散布在中華大地上的文化遺存,一項項整理好,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現在可以說,絕大多數非遺,都進入了政府保護的視野。』
馮驥纔認為,把非物質文化遺產挖掘出來進入名錄並不是終極目標,真正的保護其實剛剛開始。
『這之後,我稱之為「非遺後時代」。這時的重要任務就是科學保護、廣泛傳播、利用弘揚和學術理論支橕。』但是,讓這位非遺專家失望的現狀是,進入名錄之後就沒人管了,甚至是打著保護的旗號亂開發。
『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由當地政績驅動而開始,因此進入名錄之後如何開發實現利益最大化纔是他們追求的目標。』馮驥纔說,『聯合國對文化遺產是不讓開發的,開發是做手術。有的地方說打造,我覺得這是非常野蠻的詞。』
從表現形式看,馮驥纔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大體可分為『可進入市場的』和『不可進入市場的』兩部分。他說,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否進入市場並進行商業化經營,關鍵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規律自身。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產業化開發確有矛盾的一面,但只要將『保護』與『開發』工作分開來做,就很容易實現雙贏。現在有一種錯誤的認識,認為『非遺』就是一種資源,推到市場就是保護和發展,甚至出現不合規律的『打造』,使其失去了文化內涵。
這次全國兩會期間,他提出一個建議。就是將『申』遺改成『審』遺。
『我們有多少的遺產已經變味不再是遺產了。必須對文化遺產認真負責。這就需要有關部門重視申遺成功後的回頭看,一定要嚴把審查關,加強監督,不能把變味的粗制濫造的東西留給我們的後代。』
遵循民間文化內在規律
馮驥纔說,知識界提出的對『非遺』保護的觀念與種種措施都得到國家的認同。但在現實中,最大的問題還是在政府的執行層面。長期以來重經濟、輕文化的觀念,致使文化在經濟社會中處於弱勢。
『很多時候,發展文化的模式就和發展經濟一樣,盲目追求利益,一味追求產業化。有些「非遺」可以進行生產性保護,但是,中國很多傳統文化都是傳統手工業性質,如果不按照原有的產業性質發展,而是作為文化資源去追求利潤最大化就會變質。像皮影這項「非遺」項目,一旦用機器壓制大批量生產,就失去它作為文化遺產的最本質的特性。』
馮驥纔說,非物質文化遺產大都存在於民間文化中,民間文化既是現代民族國家整體文化的基石,也是國家文化產業發展戰略的基石,是一種文化生命。
『當前,我們必須調整現代產業發展的基本思路,對保持自然生態與文化生態進行通盤考慮,遵循民間文化的內在規律,以本土民俗文化的有序開發,促進中國整體性文化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實現民俗文化與現代經濟之間的張力性共存。』
馮驥纔再次和記者強調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原則:『民眾纔是文化遺產的真正主人。政府的定位是統籌管理,學術界是科學指導,而商界則是在科學保護基礎之上進行適度參與,政府、學界、商界,任何一方的過度參與,都會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自主傳承造成不必要的傷害。』
政府文化部門應嚴格執法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中規定了政府是非物質遺產的第一保護人。『可是涉及文化遺產保護的政府部門有多少人又仔細看過這部法律?』馮驥纔的反問,是因為他發現政府文化部門在實際中發揮的作用並不顯著。
馮驥纔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其實延伸一點就是文化遺產的保護,這需要一種文化自覺。這種自覺最高的境界是全民自覺。當然這其中也需要政府的管理。但是,目前很多地方政府的文化價值觀不對,使得這種文化自覺難以深入人心。在實踐中,法律的執行力就打了折扣。
他建議,政府的文化部門應嚴格執法。各級政府要樹立起非遺保護的法律意識。要對非物質遺產保護法設立的主要制度進行細化,增強其操作性和有效性,解決目前存在的『重申遺,輕保護』等各類具體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