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伊朗核設施資料圖片。(資料圖片)
《紐約時報》文章披露,為評估伊朗是否重啟核武器項目,美國情報機構多年『盯梢』伊朗鈾濃縮和導彈技術研發。但即便如此,情報也難言『准確』。
傑弗裡·T·裡切爾森是紀實文學《監視核彈》的作者。他說:『在一些特定階段,跟蹤武器研發十分困難,除非有人泄密,或是截獲他們的通訊。』
情報部門官員承認,為獲取伊朗情報,美國『投入一切手段』。
《紐約時報》文章詳細介紹各部門分工:國家安全局監聽伊朗官員的電話通信;國家地理空間情報局分析雷達圖像和核設施電子圖像;一些安裝在地表的秘密感應裝置可探測電磁信號和放射;空中據悉有無人機偵察。
最棘手是難招間諜
一些情報部門官員說,監聽伊朗官員、核科學家方面難度不小,因為核活動相關決策高度保密,只有十多名政府高官和核物理學家『值得監聽』。
文章說,眼下最『棘手』的問題是『很難招募間諜』。情報部門前官員說,美國在伊朗不設大使館,使間諜失去『基地』、難以活動。中央情報局在伊朗境內好似『盲人』。
文章披露,『美國情報機構眼下嚴重依賴國際原子能機構核查人員提供信息』,因為他們『親臨現場』,進入相關設施。
文章說,盡管以色列政府官員近期頻繁釋放戰爭威脅,但以色列情報和特勤局(摩薩德)一方卻認同美方同行的判斷,不認為伊朗已經開始尋求制造核武器。(張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