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3月19日上午,記者從鹽城現場獲悉,於3月16日6時在江蘇省鹽城市濱海縣境內擱淺死亡的4頭抹香鯨已經就地掩埋,濱海縣委宣傳部告訴記者,做出這樣的決定是因為鯨魚體積實在太大,無法運輸。
對於這4頭鯨魚屍體的處理方法,專家們給出過很多觀點,也曾決定將屍體分給中科院和當地科研機構各兩頭,用於科學研究和制作標本,但最終,記者從江蘇省海洋與漁業局獲得確切消息,抹香鯨深埋後骨骼也不再取出做標本。
爭奪鯨屍爭奪激烈
抹香鯨屬於珍稀的齒鯨品種,在中國海域並不多見。而這一次也是中國海域內發生的第二次大規模鯨魚擱淺死亡事件,上一次是在1985年,6頭鯨魚擱淺福建海域。
3月17日,4頭擱淺抹香鯨全部死亡的消息爆出後,鯨魚屍體處置的方法就成了關注的焦點,最理想的方案自然是做成標本,尤其這一次的屍體較為新鮮完整,具備制作皮張標本的條件。“抹香鯨是齒鯨中個體最大的物種,這4頭鯨魚是很難得的資源,中國海域內抹香鯨並不多見,小?鯨多一些,但總的來說,所有鯨豚類的物種都很珍貴。目前國內的抹香鯨標本不太多,這一次擱淺的鯨魚屍體,每一頭都可以做出骨骼標本和皮張標本各一個,骨骼標本更容易展現生物體的結構和功能,具有更高的科學研究價值,而皮張標本則可以更直觀地反映出抹香鯨的外形,放在博物館裡更受小朋友的喜愛。”連雲港海洋博物館館長劉軍說。
對於這4頭抹香鯨的屍體,國內眾多科研單位、博物館還曾展開了一場激烈的爭奪。北京自然博物館也計劃申請一頭鯨魚屍體,卻因出手晚了而願望落空。“我是周日知道這個消息的,當時就想跟江蘇那邊聯系,但是周日找不到人,等到今天上午再聯系,得到的答復是4頭鯨魚都已經分配出去了,我們出手晚了,最終沒有搶上。”北京自然博物館標本部曾主任說。
分配一波三折最終誰也不給
“我們確實研究過分配方案,當時初步決定4頭抹香鯨,一頭給中科院動物研究所,一頭給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一頭給鹽城市,一頭給濱海縣。”江蘇省海洋和漁業局資環處相關負責人董先生說,但是最終來自江蘇省海洋和漁業局的決定是,4頭抹香鯨就地掩埋,不分配給任何一家單位做標本,“這幾天,我們請來專家一直在做研究,最終做出就地掩埋的決定是迫於一些現實原因。鯨魚擱淺的地方是一片潮灘,距離岸邊兩三公裡,體積太大實在沒辦法弄上岸,而且這幾天擱淺海域的天氣條件也比較惡劣,風浪大,一直在下雨,給搬運工作增加了難度。”
對於這樣的決定,專家們都覺得很惋惜。“確實太可惜了,我們館有比較成熟的標本制作技術,去年我們幫助日照水產研究所制作了一條長14米的布氏鯨的標本。這兩天有外地的科研單位跟我們諮詢過,如果要就地制作標本我們是不是可以提供幫助,我當時答復對方我們在場地、技術上都可以提供幫助。”劉軍館長說。“沒做成標本確實可惜,這樣一次擱淺4頭很少見,但抹香鯨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省級單位就可以決定處置方案,當地漁業部門肯定是綜合了實際情況做出了妥善的處理。”國家農業部漁業局水生野生動物保護處樊祥國處長說。
董先生告訴記者,抹香鯨將會就地掩埋地下五六米深,預計這一兩天內就會完成。抹香鯨渾身是寶,尤其它的結腸和直腸內分泌出的一種蠟狀物質,是一種名貴的香料,制作香水較麝香更勝,被稱之為龍涎香,抹香鯨正是因此而得名,龍涎香同時還是名貴的中藥材,價格自然不菲。此次掩埋屍體並沒有取出龍涎香,董先生表示,抹香鯨是保護性動物,隨意提取龍涎香並用於交易將帶來負面影響,不利於動物保護工作的開展。
3月19日,有消息稱,擱淺鯨魚夜間遭人盜割,新聞圖片中鯨魚屍體殘缺不全,周圍灘涂上淤積著殷紅的血水。抹香鯨肉可食用,皮可制革,體油、腦油都有較高的經濟價值,被掩埋後會不會有人還去盜挖?“應該不會的,我們有漁政人員在這一海域執法巡邏,而且擱淺的這片潮灘漲潮後會被海水淹沒,想尋找到掩埋的地點也不是那麼容易。”董先生說,至於鯨魚屍體夜間為何被盜割,董先生表示,當地政府動用了幾百名公安、漁政、海監工作人員看護現場,但因為看護面積太大,夜晚海上環境惡劣,無法面面俱到,“新聞裡說被盜割了一百公斤,但其實沒有那麼多。”
救助工作獲得認可
此次擱淺的4頭抹香鯨為三雄一雌,最重的一頭重達30多噸,對於抹香鯨來說,這個體重已經算大塊頭了。4頭鯨魚體長都達到了15米,劉軍館長表示,這4頭鯨魚肯定都是成體,年齡應該都不會低於12年,那頭重達30噸的鯨魚年齡應該不會低於20年。
從發現擱淺到全部死亡大致經過了二十多個小時,雖然當地政府組織大量人力在現場不斷給鯨魚身上潑水,卻仍沒能挽回鯨魚的生命。“其實潑水能起到的作用很小,鯨魚長時間暴露在空氣中,體溫會迅速下降,何況中間還經過了一夜,這個季節的鹽城海邊夜間溫度是很低的。另一方面,鯨魚太過龐大,在水中水的浮力可以減輕身體的負荷,離開水自身壓力太大,髒器受損,這也是導致鯨魚死亡的一個重要原因。”劉軍館長說。因而發現鯨魚擱淺後,最有效的措施是盡力將鯨魚拖回深海。
雖然此次擱淺的4頭鯨魚全部死亡,但相關部門和專家對於當地的救助工作還是比較認可的。“江蘇省對這件事的處理還是比較及時的,也嘗試過將鯨魚拖回深海,但確實個體太大了,無能為力。”樊祥國處長說。
哪來哪去仍是個謎
這幾年,鯨魚群體擱淺事件在世界范圍內時有發生,在中國,冬春季節是鯨魚擱淺的高發期,去年1月底2月初,一頭體長14米的布氏鯨在日照擱淺,最終死亡,但為何這個季節容易發生鯨魚擱淺,世界各地的鯨魚擱淺又是什麼原因,學界卻始終沒有一個定論。
國內外專家普遍認可鯨魚擱淺是由於回聲定位系統紊亂造成的,導致迷失方向衝上海灘,但回聲定位系統為何紊亂卻一直沒有定論,也許是多種原因共同作用的結果。目前存在很多種觀點,日本學者認為,鯨豚類有追逐輪船嬉戲的喜好,輪船涂料當中的有毒物質破壞了鯨豚的神經系統,導致鯨豚無法判斷方向,美國學者解剖屍體時發現擱淺鯨魚內耳普遍有出血現象,懷疑是艦艇的大功率聲吶造成的,阿根廷學者則提出鯨魚擱淺與太陽黑子活動強烈導致地磁場異常有關,也曾有外國專家解剖時在鯨魚耳道內發現寄生蟲,不排除這些寄生蟲乾擾了回聲定位系統,還有科學家提出擱淺可能是由於追逐獵物誤衝上海灘所致。“另有說法認為有些鯨魚擱淺是自殺行為,而且發生過抹香鯨被拖回深海後再度衝上海灘‘自殺’的事件。這一次的擱淺事件恐怕也難有定論,就算解剖屍體也不一定會有答案。”劉軍館長說。
同樣無法給出答案的還有這些鯨魚的去向。專家們覺得,抹香鯨出現在中國海域倒屬於正常情況,但它們要到哪裡去卻很難回答。“有些事情出現了以後我們纔會知道,纔會去研究,這一次的事情也許為研究抹香鯨提供了新的信息。”劉軍館長說。見習記者顧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