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名醫熱線︼
專家 檔案
今天下午4點至5點,袁莉主任及同事除了接受電話諮詢,還將同時在網上現場答疑,回答有關治療糖尿病方面的種種問題,讀者或患者屆時可電話諮詢或網上答疑。
諮詢時間:本周三下午4:00——5:00
諮詢電話:13886158147
網址:http//bbs.cnhan.com,漢網論壇/健康公社
【特別提醒】
袁莉,協和醫院門診辦主任、內分泌科教授、主任醫師;德國海德堡大學醫學博士。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分會全國委員。長期致力2型糖尿病病因機制及其慢性並發癥防治研究,尤其對胰島素抵抗、胰島β細胞調節與保護以及代謝綜合征等方面的基礎與臨床研究造詣深厚,形成了一整套系統獨到的診療理念,對甲狀腺疾病、生長與生殖以及垂體,腎上腺系統和內分泌性高血壓的疑難病癥臨床研究豐富。
【其人其事】
1998年,袁莉教授曾在德國海德堡大學攻讀博士和博士後,在那裡,她和海德堡的醫生出門診、查房,感覺醫生一線工作經驗可能不及國內大醫院,但他們更認真、仔細,會嚴格按照治療指南的路徑進行,而國內醫生治療的個體化更靈活。
她介紹,從醫生角度來說,我國大醫院專科醫生治療理念都與國際最先進的技術接軌,醫生的治療理念和原則是一樣的。但在病人接受程度上,國內外區別就比較大。
德國病人對醫生非常信任,他們對醫囑『言聽計從』,且與醫生互動性較好,所以醫生的治療理念可以在病人身上得到很好的體現。我國病人的醫從性較差,喜歡自作主張。打個比方,不少患者對胰島素的恐懼程度,可能來自任何一個親友,甚至鄰居,人家說一句『千萬別打胰島素』,患者就堅決拒絕胰島素。無論醫生如何勸說,都不能接受,這非常可悲。
還有隨意停藥、換藥現象突出,隨便聽一個人說哪種藥更好,患者就自行換藥,而停掉正規專科醫生的治療方案,最後花冤枉錢且延誤治療,這樣的患者大有人在,幾乎每次門診時都會遇到。
文/記者祁燕
通訊員黃冬香張方方
全球糖尿病人達3.6億,我國糖尿病人數僅次於印度,已逼近1億。我國糖尿病發病趨勢呈持續、進行性增長,2008年中華醫學會、中華糖尿病學會公布我國糖尿病患病率高達9.7%,近1/10的患病率確實令人擔懮,尤其『一老一少』的患病率明顯增加。
近30年來,我國社會面貌、人民生活狀況都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如城市化工業化的進展速度,老齡化社會的到來,體力活動逐漸被現代生活工具所代替。
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營養過剩,吃多動少越來越普遍,加重了肥胖的產生。值得注意的是,中青年糖友越來越多,他們的生活、家庭、事業都處在人生的高峰期,然而這一人群的糖尿病發病的增長速度還超過了其他人群。
我國人種是糖尿病易感人群
從糖尿病的發病根本原因來看,與基因、人種,或者說遺傳背景有關,另外與後天獲得性因素有關。在我國來說,這兩個因素各佔一半。
70年代以前,食物來源、營養供給比較匱乏,體力活動多,那個年代糖尿病的遺傳因素就是主導,糖尿病的易感現象並沒有顯現出來。據統計,上世紀80年代初時,我國糖尿病的發病率還只有0.67%,不到1%,這與現在將近10%的差別是非常驚人的。除了檢測方式等手段的進步,對提高診斷率有一定作用,主要還是與我國30年來社會巨大變遷、物質生活的豐富及後天環境的變化帶來的影響有關。
我國人種的特點,相對西方國家來說,絕對肥胖者並沒有西方那麼嚴重,部分肥胖者體重指數可高達40甚至50kg/m2以上,我國體重指數超過35kg/m2的也不多見。雖然不及他們肥胖,患病率卻增長迅速,這還與我國人群特性有關。
亞洲人群特性中,胰島β細胞數量與功能的代償均不及西方人群。在同樣遺傳背景下,我國人種在後天生活方式從營養不足到營養過剩的變化中,我們對肥胖的耐受程度及胰島β細胞功能的調控能力可能更差,因此即使在同樣體重指數下,亞洲人群更容易患糖尿病。
針對風險人群的及早防治
哪些人群是糖尿病的高風險人群呢?包括肥胖者、老年人、長期非體力工作者、有糖尿病家族史者、分娩巨大胎兒史的、有妊娠糖尿病經歷的人群等。對他們而言,提前預防、早期發現糖代謝異常非常重要,絕不能等到有了癥狀纔開始乾預。
事實上,我國糖尿病人95%以上都屬於2型糖尿病,在早期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是沒有任何癥狀的。當發現有癥狀了,糖尿病恐怕就已進入中期,有些人甚至等有了並發癥纔去醫院就診發現已發展到糖尿病中晚期。
其實,定期做好血糖篩查是糖尿病早發現的最好辦法。這種篩查非常簡單,如通過手指血檢測,凡是血糖有增高情況,就應到專科去諮詢,做進一步的確診檢查。
有人認為體檢時空腹血糖正常,就高枕無懮,卻忽視餐後增高,這是錯誤的。只要有增高現象,就有進一步檢查的必要。
胰島素治療不是洪水猛獸
哪些糖友需要使用胰島素?所有1型糖尿病應終生使用胰島素,並依賴胰島素維持生命。絕大多數2型糖尿病人早期不需使用胰島素,依靠生活方式的改變,加口服降糖藥,完全可控制。若病人口服降糖藥已經不能有效控制血糖,此時就應進行胰島素乾預。
每個正常人體內自身都有生理胰島素分泌以維持血糖波動在正常范圍。理論上說,只要胰島素分泌不足以維持降糖功能,都可注射『外源』胰島素。
一般情況下,如空腹血糖超過13.9mmol/l,或經幾種口服降糖藥聯合治療,血糖仍不能達標,特別是糖化血紅蛋白這一重要指標仍不能達標,表明胰島功能的儲備已經很差,就有補充外源胰島素的必要。
還有一部分人群有嚴重並發癥,酮癥酸中毒、高滲性昏迷,絕對需要胰島素來救命。處於應激狀態下患者,如急性心梗、燒傷、急性高熱、急性感染等情況下;有嚴重的慢性並發癥,如糖尿病的血管病變、嚴重視網膜病變、嚴重的糖尿病腎病,也都需要胰島素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