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本報聊城4月4日訊(記者張召旭劉雲菲) 2011年,全市改建了10座垃圾中轉處,垃圾中轉處究竟是什麼模樣?改建後附近的環境改善了沒有?4日,記者探訪發現,改建後的垃圾中轉處遠看像個房子,裡面有一臺大機器,垃圾不露面,異味聞不到,附近的環境改善了不少。
4日上午,記者來到城區位於水城中學東側的一個垃圾中轉處。這裡面有一臺新式的垃圾壓縮機器,大約3米高,長約10米,與以前的垃圾箱相比儼然變成了一個巨無霸。
現場操作人員張師傅負責這臺機器的操作,只見他一按按鈕,壓縮機器張開了自己的『嘴巴』,附近的環衛工人把清潔車上的垃圾全倒在壓縮機的『嘴巴』裡。接著,張師傅再次按動自動壓縮按鈕,壓縮機器開始壓縮『吃進嘴裡』的垃圾。『這個垃圾站的垃圾箱屬於分體式垃圾箱,由一個壓縮機和兩個垃圾箱組成。當一個垃圾箱滿了以後,直接由專車把垃圾箱運到生活垃圾處理廠,然後再換上空的垃圾箱。』張師傅說,水城中學對面的這個垃圾站屬於城區較大的壓縮式垃圾中轉站,汽車站、東昌賓館附近還有小型的壓縮式垃圾中轉處。
張師傅說,他每天早晨5點左右來上班,來晚了,怕有些市民把剩飯菜等生活垃圾倒在壓縮站外面,時間一長就容易有異味。『我們得定期為壓縮站洗澡消毒,盡量避免對周邊環境造成不必要的污染。』他說,從裝垃圾到垃圾壓成塊短短幾分鍾,地面上不會留下任何髒東西,垃圾中壓縮出的水分也順著排水管道流入下水道。
張師傅說,原來的垃圾站點是地埋式垃圾箱,每天得有工作人員來打掃周圍的環境衛生,非常麻煩。而且周邊垃圾量也比較大,一天要清運好幾趟,中途還有可能掉到路上一部分垃圾,現在有了垃圾中轉處,一天只需運兩趟就可以,而且也避免了轉運途中的拋、灑、滴、漏等二次污染。
□記者探訪水城中學垃圾點仿古式建築竟是垃圾中轉處
水城中學斜對面有一座仿古建築,建築前是星級公廁,周圍還種上了竹子,走到後面纔知道,裡面竟是垃圾中轉處。
四建公司家屬院與這個垃圾中轉處只有不到100米。家屬院居民劉女士說,垃圾站沒有改建前就是幾個地埋式垃圾箱,垃圾箱經常被『橕破肚皮』。有市民直接把垃圾倒在垃圾箱外面。『特別是夏天,許多商戶和居民把吃完的西瓜皮直接扔到垃圾箱附近,整個夏天這裡都是蒼蠅滿天。』
該小區居民王先生說,垃圾多還是其次的,主要是這裡一年四季臭氣熏天,居民家裡常年不敢開窗戶。冬天還好一些,一到夏天蒼蠅滿天飛,家裡不敢開窗只能開空調。時間久了垃圾箱裡的污水就直接流到了非機動車道上,一到下雨天,一些垃圾也會被雨水衝到路上,弄得周圍非常髒。『我記得前年環衛處在這裡弄了一個污水收集點,污水雖然不會流到街上了,可還是有臭味。』
王先生說,自從去年7月份新式垃圾中轉處投入使用以後,在垃圾站周圍根本見不到垃圾,也聞不到什麼臭味。『現在我們也敢開窗戶了,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王先生說,現在他們小區裡居民對這種新的垃圾中轉處挺滿意。
體委家屬院垃圾點一牆之隔的垃圾點不再擾民
從東昌賓館東側的小胡同進去,就到了體委家屬院。這裡曾經有一處垃圾點,每天凌晨三四點清運垃圾,清運車工作時噪音大,吵得居民難以入睡,垃圾點的垃圾隨處都是,到了夏天附近居民根本不敢開窗。這樣的『煎熬』自2011年年底徹底改變了,這裡改建成了垃圾中轉處,居民以往的煩惱消失了。
4日上午,記者來到這個垃圾點,垃圾點已經改建成垃圾中轉處。中轉處遠看像一座房子,門打開著,裡面有一臺垃圾壓縮機器,機器張開『口』,『口』裡放著幾袋垃圾。機器周圍有一個操作平臺,裡面的環境看上去非常清潔,走近也聞不出異味。
居民李女士說,她在這裡住了十多年,以前那個垃圾箱非常髒,而且還有噪音,換成了這個垃圾中轉處,環境改善了不少。
負責這個站點的環衛工人說,過去每到刮風天氣,垃圾刮得到處都是,他們得一點點打掃,現在放在這裡不用擔心這個問題。附近的環衛工人也把垃圾放這裡,工作比以前輕快了不少。
本報記者張召旭劉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