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消費者支付一定金額辦張會員卡,商家隨後便會提供相應的折扣,消費者得到了優惠,商家也留住了顧客。這種看似雙贏的消費模式目前頗為流行,不僅美容、健身、洗車、理發可以辦卡,去游樂場、電影院、餐館也可以辦卡。不過,現在有關預付款會員卡消費的投訴越來越多。
近日,市民初女士就向本報反映,她在幸福大廈附近一家游樂城辦的會員卡只用了兩次,商家就關門了。新商家拒絕初女士使用會員卡消費,理由是她已『錯過登記期』。
初女士告訴記者,她去年8月在幸福大廈附近的揚帆兒童樂園辦了張會員卡,當時交了100塊錢,說是能玩12次。去年12月,她帶著孩子第三次去的時候,卻發現游樂城關門了。當時門上貼著一個告示,說是兩個游樂城合並,所有會員要到現在的商家登記,然後纔能繼續使用會員卡。初女士去登記,新的商家卻不認可,說她沒有在一個月的登記期內登記,會員卡已不能繼續使用。隨後,初女士再也打不通揚帆兒童樂園負責人的電話了,她手中的會員卡成了廢卡。
其實,近期本報已連續接到許多讀者關於預付卡的投訴。讀者侯先生反映說,去年他在市區一家名為『大西洋淘氣城』的兒童游樂園辦的會員卡,只用了3次游樂園就人去樓空了。據他所知,不少辦卡的會員跟他一樣,因為聯系不上商家只好去消協投訴,但至今未果。
讀者袁女士也反映說,她年初在南大街中心廣場的一家理發店辦了一張500元的會員卡,春節後這家理發店說是停業裝修,最近又說店員都去外地學習,致使她的會員卡一直處於『空頭支票』狀態。
對於這一情況,12315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2011年煙臺市工商局公布的消費者申訴十大熱點中,預付款消費履約難申訴375起,同比增長19.73%,成為新熱點。一般來說,商家拿了消費者的預付款然後『隱身』,有幾種常見方式:一是直接消失,不接電話或乾脆關機、停機;二是找各種借口無限期推遲開張時間;三是擅自改變經營地址,但不通知消費者;四是經營主體易主,新經營者拒絕提供服務。由於許多會員卡涉及的金額較少,維權成本過高,許多人通常選擇自認倒霉。
煙臺市工商局消保處的工作人員提醒消費者,今後交錢辦卡時要留個心眼,看看商家有沒有營業執照,看看商家的房屋租賃合同是否期限過短,還要與商家簽訂詳細的服務合同或協議,不要一次交過多的金額。
魯東大學商學院博士鄧兆武認為,預付卡消費亂象頻出,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不法商家故意設計陷阱的原因,也有消費者自我保護意識不足的原因,而市場監管的缺位也會讓部分不法商家肆無忌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