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一來是為了避免上墳掃墓時人多擁擠,二來是為避免為祖先親人焚化紙錢時候,有孤魂野鬼前來搶奪。另外從當下交通出行的角度來看,合肥本地人的大部分祖墳墓都集中在小蜀山一帶,清明當日人多擁擠出行不便確是事實,前三天後三天的時間跨度正好能滿足人們避開出行高峰的需求。
『前三後三』去上墳
春分後十五日,斗柄指乙為清明。此時太陽到達黃經十五度,天氣清澈明朗為清,萬物欣欣向榮為明,故稱清明。清明的得名,不僅緣於萬物此時的生長清潔明淨,也緣於這一時期的太陽也是清新的太陽,流轉於這一時期天地之間的陽氣,也是清新的陽氣。
清明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在合肥本地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
按照舊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人杜牧的《清明》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就是記錄了清明節的這樣一種特殊的氣氛。
合肥人在清明上墳時,都必須在午後進行,且有『前三後三』之說,即清明當日前三天後三天均可上墳,過了這個時間范圍都不能再去祭掃。這個說法起源的時間和原因並不清楚,但是從老一輩人回憶來看,起源時間並不算短,產生原因並無確論,以個人揣測來看,一來是為了避免上墳掃墓時人多擁擠,二來是為避免為祖先親人焚化紙錢時候,有孤魂野鬼前來搶奪。另外從當下交通出行的角度來看,合肥本地人的大部分祖墳墓都集中在小蜀山一帶,清明當日人多擁擠出行不便確是事實,前三天後三天的時間跨度正好能滿足人們避開出行高峰的需求。
合肥舊時墳墓多為土墳,在上墳祭祀之前,先要給墳冢培土、加固、挑高,並在墳頭上加『墳帽子』,上下共兩塊,成碗狀,小的一頭互相對置,中間壓一紅紙條,俗稱為『鬼聯』。同時要將墳冢上的荊棘野草拔出,如果不拔出,會認為將影響墳主後人的性格,比如有『墳頭有荊棘,後人多磨難,好生氣』等說法。同時在墳冢背後留一條『尾巴』,以土堆成,鄉人認為墳後留有尾巴會關乎後人的運氣等。諸位此項做完之後,便開始擺放祭品,通常為酒食及死者生氣愛吃的菜餚果品等,比較考究的大富人家,還以豬牛羊整雞整魚等物作供,合肥民間稱之為『豬頭三牲』,這些貢品祭祀後取回,多用來犒賞平日看墳的人或是族人。祭祀開始時,需焚燒紙錢,紙紮祭物,同時大鳴鞭炮,祭者按照輩分長幼排序向死者叩拜,常有動情者失聲慟哭,悲情難止。古人詩曰:『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描寫的就是人們在清明掃墓時的悲涼情景。
解放之後,移風易俗。文明殯葬文明祭掃之風深入民間,土葬舊俗已廢,如上文所說鳴鞭炮焚紙錢紙紮之風在城市裡已然少見,唯在周邊鄉村地區仍有流傳。但是為照顧到市民緬懷先人的感情,現在的陵園裡都僻出專門場地供市民焚燒紙錢冥幣。
隨著時代發展,社會進步,清明節已不再是祭掃先人的專屬時間,這一天,人們或鄉野踏青、或走親訪友。同時,清明本地學校、單位常有組織祭掃革命烈士陵墓,緬懷烈士先輩光輝業績等活動,自解放後至今,合肥本地市民、學生於革命先烈景仰之感情仍歷久不衰。
清明不戴柳,死後變黃狗
清明時分,恰正是楊柳吐新,青翠如畫的季節。楊柳生長於水畔河邊,婀娜多姿,如美人嬌弱,似少年風流,故歷代文人騷客多有吟詠。加之楊柳有藥用價值,故各地皆有插柳戴柳的習俗。
合肥自古為水鄉之地,沿河夾道柳植密布,是為舊景。南宋姜夔就曾作《淡黃柳》詞:『空城曉角,吹入垂楊陌。馬上單衣寒惻惻。看盡鵝黃嫩綠,都是江南舊相識。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強摧酒、小橋宅。怕梨花落盡成秋色。燕燕飛來,問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詞前小序道:『客居合肥南城赤闌橋之西,巷陌淒涼,與江左異。唯柳色夾道,依依可憐。因度此闋,以紓客懷。』滄海桑田,合肥遍植楊柳的景象業已不存,唯留下諸如『柳蔭塘』這樣的地名可供後人憑吊了。
每至清明,人們就在門上遍插柳枝,甚至將柳枝插戴於發髻之上,壽縣、涇縣居民認為以此可避除瘟疫,俗稱『避瘟疫』,湖南人則稱之為『記年華』,浙江臺州一帶傳說可除蟄蟲,想是百足蟲、蜒蚰一類的多足昆蟲,河北冀州、浙江安化認為戴柳插柳可明眼目,浙江杭州、福建福州等地亦傳說柳枝可祓除不祥。北京舊時亦有插柳習俗,有諺雲:『清明不戴柳,死於黃巢手』,這是因為民間傳說,黃巢起事時,就是以清明為期限,以戴柳為信號。合肥民間亦有類似諺語,不過卻是『清明不戴柳,死後變黃狗』,二諺一為黃巢,一為黃狗,孰是孰非已不可知,恐怕是諺語在傳播過程中吐字發音時候產生的音變音轉問題。
清明插柳戴柳,亦是本鄉舊俗,因此也產生很多諺語,如上文所提到的:『清明不戴柳,死後變黃狗』,還有『清明不插柳,死在大門口;端午不戴艾,死在大門外』、『清明不戴柳,紅顏變皜首』等等。(上述諺語皆出自《合肥諺語集》)
插柳戴柳的習俗起源於何時何地,眾說紛紜。有一個傳說據說和宋代大詞人柳永有關。傳說柳永生活放蕩常往來於花街柳巷之中。當時的歌妓無不愛其纔華,並以受柳永青睞為榮。但因為生活不軌,柳永一生為仕途所不容,雖中過進士最後卻於襄陽貧困而亡。他的墓葬費用都是仰慕他的歌女集資的。每年清明節,歌女們都到他墳前插柳枝以示紀念,久而久之就成了清明插柳的習俗。又有傳說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晉人介之推,據說他力保國君重耳出逃19年,割股作湯,忠心耿耿。後來重耳作了國君他卻被遺忘了,他與老母在綿山自耕自織為生,最後被大火燒死在山中的枯柳樹下。人們插柳,是為了替他『招魂』。最後甚至連神農氏也和插柳牽涉上了關系,諸如此類傳說附會數不勝數,但是都可以理解為人們對這一習俗正當性的重視。從宗教的角度來講,其清明有戴柳插柳習俗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中國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十月初一)為三大鬼節,是百鬼出沒討索之時。人們為防止鬼的侵擾迫害,而插柳戴柳。受佛教的影響,人們認為柳可以卻鬼,而稱之為『鬼怖木』,觀世音以柳枝沾水濟度眾生。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裡說:『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節,又值柳條發芽時節,人們自然紛紛插柳戴柳以闢邪避鬼了。
忙趁東風放紙鳶
清明節亦有放風箏、蕩秋千、蹴鞠踢球、踏青、植樹等民俗活動。因器材限制,蕩秋千、蹴鞠踢球在合肥向不常見,唯風箏制作簡便,老少皆宜,故在本鄉頗受歡迎。
風箏,又叫紙鳶,在我國已有二千多年多年的歷史。歷代詩人都曾寫下不少形象生動的風箏詩令人賞趣。風箏成為娛樂用品,當在唐代之後。當時放風箏不僅裝有弦或笛,有時還把明亮豪華的燈籠帶到夜空,猶如『花雨陣灑仙凡路,紅燈遙映碧宵空』。
放風箏習俗起於漢代,流行於明代,清代最盛,當時是普遍流行的習俗。清人潘榮陛所著《帝京歲時紀勝》記載:『清明掃墓,傾城男女,紛出四郊,提酌挈盒,輪轂相望。各攜紙鳶線軸,祭掃畢,即於墳前施放較勝。』而在清明節放風箏,一則正是春氣發生,草木欣欣向榮之時,經歷了一個漫長寒冬之後,人們紛紛走出居室,來到戶外探尋春天的氣息,和大自然親密接觸,這對養生健體頗有好處。再者,古人認為清明時節惠風和暢,最適宜放風箏,《清嘉錄》中說:『春之風自下而上,紙鳶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斷鷂」之諺。』同時在古人眼裡裡,放風箏不但是一種游藝活動,而且放風箏可以放走自己的穢氣。所以很多人在清明節放風箏時,將自己知道的所有災病都寫在紙鳶上,等風箏放高時,就剪斷風箏線,讓紙鳶隨風飄逝,象征著自己的疾病、穢氣都讓風箏帶走了。
合肥近年來引入風箏運動,不獨清明時節,每每風高氣爽之日,於空曠場地,都有人放風箏,例如杏花公園、勝利廣場都是合肥著名的放風箏勝地,合肥民間亦有老年風箏協會,會員多為六七十歲退休市民,每每放飛風箏,身手矯捷,形如頑童,真可謂是老有所樂。
-鏈接
雖然說民間一直有『四五清明』的說法,但大家千萬不要因此就認為清明節就固定在4月5日這一天。事實上,與其他23個節氣一樣,清明在陽歷中的日期會在幾個日子中變動。
根據新近出版的《中國天文年歷》,2012年清明的准確時間為4日17時06分。
清明節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108天。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歷書》:『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氣溫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點豆』之說。清明節是一個祭祀祖先的節日,傳統活動為掃墓。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節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蕭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