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每年為單位節約維修經費近百萬元;新裝備定型試驗中,提出的系列改進方案受到總部專家好評;受邀登臺解放軍理工大學,為總部舉辦的培訓班專題授課……廣州軍區某舟橋旅修理營四級軍士長靳浩雷,15年如一日始終緊盯裝備搞革新,被譽為『水上蛟龍』的把脈人。
2010年,第三代重型舟橋列裝該旅。在試訓過程中,靳浩雷發現動力舟及橋跨下部縱向單耳接頭固定螺絲采用的是鑄鐵螺絲,長時間浸泡在水中容易腐蝕生鏽,作業時螺絲受力易造成斷裂。
經過反復研究實驗,他向廠家建議:把水下鑄鐵螺絲換成不鏽鋼加強螺絲,以解決經常發生斷裂的問題。他的建議迅速得到了采納,技術專家現場更改圖紙,並把他所測定的各技術參數詳細列入說明書中。
靳浩雷在新裝備維修保養中發現,缺乏專用的工具和設備,維修難度大、效率低,且存在安全隱患。為此,他一頭鑽進了車間,經過2個月反復摸索試驗,『軸流噴水泵維修保養平臺』終於研制成功,有效地提高了新裝備維修保養效率。
2011年,在執行任務中新配發的某型舷外機的一臺主機發生故障。由於機身發動機重達115千克,維修保養十分困難,靳浩雷立即開展技術革新活動。經過1個月的摸索,『WD55野外舷外機搶修工具箱組』問世,不僅解決了野外條件下搶修的吊裝、翻轉難題,還配齊各種檢測、維修工具,舟橋裝備的野外保障能力大幅提昇。
『靳班長不僅新舟橋裝備革新搞得好,老舟橋裝備也是樣樣精,是全旅名副其實的「裝備通」。』旅領導介紹說,靳浩雷根據特種舟橋特點,取得的橋板固定裝置和機動泵革新兩項成果獲軍區科研成果獎。
近年來,靳浩雷根據裝備維修保養實際經驗,編寫《操作手冊》等各類教案達400多萬字,先後為全旅培養技術骨乾400多人。同時,他還為全旅所有舟橋裝備和車輛建立了《維修保養跟蹤檔案》,並堅持做到所有數據適時更新。看到詳實的資料,地方軍工廠高工劉天佑感慨地說:『有了這些資料,裝備維修保養不再難了。小靳嚴謹細致的作風,值得我們學習!』
不久前,靳浩雷重點參與攻關的『某型重型舟橋維修保障體系研究』課題,通過總部審核並獲軍隊科技進步獎。這也是他第11個獲國家和軍隊科研成果獎的革新項目。
上圖由陳宇波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