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楊波/攝
本報通訊員楊波
『我來給您介紹一下我的搭檔,他叫魏德鑫,為什麼起這名兒呢?因為他五行缺「德」,所以得有個「德」字。』『去你的吧,你們家五行裡纔有「德」呢!』……
日前,在位於昌平的北京手表廠大教室裡,一場別開生面的相聲演出在陣陣歡笑聲中拉開帷幕。
這是昌平居民自發組織的『相聲演出團』,13名隊員由專業演員、國企工作人員、教師、學生和退休工人等組成。一年多來,這支『相聲演出團』自費租場地,每月固定一次為居民送演出,門票錢分文不收。同時,隊員們還利用業餘時間到社區、敬老院演出,已演出40多場。
『相聲演出團』的發起者叫王政,昌平本土居民。王政介紹,組建民間相聲團,是源於對相聲的熱愛。『我們哥兒幾個都特別喜歡相聲,休息的時候,沒事兒就出來聚聚,聊聊相聲,排練排練。』
為了讓社區居民聽上相聲,同時也為給自己一個展示的舞臺,王政決定在北京手表廠的大教室裡為居民定期演出。而每次300元的場地費,也都是由王政自己承擔,到現在已經堅持一年多。
最初,相聲團全部都是『業餘選手』,年紀最小的今年纔19歲,是王政從網上招募來的中國傳媒大學大二學生。其他有教師,有國企職工,還有退休工人,都是昌平本地的相聲愛好者。
雖然是『業餘選手』,隊員們對每月的演出卻非常用心,『我們給自己提了一個要求,場場演出都要有新段子,不能拿老段子糊弄事兒。』王政說,這就意味著,隊員們平時要花大量的時間去創作和排練,『緊跟著時事走,像地溝油、大蔥漲價這類,都是我們的相聲創作素材。』
快板、相聲段子、評書、京東大鼓……豐富的節目類型、場場推陳出新的演出,為相聲演出團贏得了一批『鐵杆粉絲』。家住西環裡社區的林大爺就是其中之一。林大爺告訴筆者,社區裡類似的文娛活動比較少,自己又非常喜歡傳統相聲,所以相聲團只要有演出,他就來看,過足了癮。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演員們的段子雖多,抖出的『包袱』也不少,但在專業人士看來,還是有不少瑕疵。去年4月,應王政的邀請,老北京藝術團演員王燕生以及東城相聲俱樂部的十多名演員,到昌平試聽演出。『當時,大家普遍感覺演員很有表演熱情,但整體水平還是比較業餘。』王燕生說。
這番話對隊員們的觸動不小。如何提高表演水平?王政向王燕生拋出了『橄欖枝』,請他幫忙,『帶帶隊伍』。
幾次電話溝通後,王政的誠懇感動了王燕生。這名相聲界的資深演員,最終同意加入相聲演出團。同時,他還拉來了自己的搭檔—老北京天橋藝人劉洗塵,一同為昌平居民奉獻演出。
截至目前,昌平相聲演出團的演員已經增加到13個。『大部分住昌平,也有遠一點兒,住望京、大興的。甭管路近路遠,也甭管刮風下雨,但凡有演出,誰也沒撂過挑子。』王政說,每月給居民免費表演段子,已經成了隊員們生活中的一部分,『大伙兒不求出場費,就圖居民臉上的樂和勁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