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如果不是網友在網絡上發帖舉報,這起發生在湖南省永州市道縣套取國家百萬餘元成品油補貼款的腐敗案件將鮮有人知。道縣客運辦原主任劉春生,一個處在權力末端的小角色,卻在短短3年間通過各種手段,夥同他人套取了國家百萬餘元成品油補貼款。更令人吃驚的是,記者調查發現,這起腐敗案件背後暗藏黑色利益鏈條。套取國家百萬元油補款,竟有當地政府部門“大力協助”的痕跡。(據北方網)
這條新聞的看點,絕不是在某一個人違法犯罪套取國家油補款上,而在兩點:一,多道防線防不住;二,不僅防不住,還“齊心協力”共同套錢。
有多少道防線呢?按政策規定,成品油補貼申報,從運管部門到財政部門層層嚴格把關。公交企業上報——縣客運辦——縣城管局——永州市公用事業局——永州市財政局——湖南省交通廳和湖南省財政廳——中央相關部門。中央相關部門按照各地上報的數目撥付成品油補貼款。這麼多道防線,防不住一個人造假套錢,是制度漏洞嗎?
許多事情出現後,我們往往能聽到“制度漏洞”的議論。但是一個由七八道防線組成的制度,還不完善嗎?漏洞何在?如果說還有漏洞的話,那麼還得加多少道防線才能補上漏洞?
特別是還有一個極具諷刺性的事實。在劉春生貪污案案發當年的下半年,當地政府部門負責人依舊囑咐公交企業負責人繼續造假套錢,以防上級部門發現破綻。這樣的行爲,難道也可以歸到“制度漏洞”裏去嗎?在多層審覈的制度設計當中,可曾想到過本該起到監督作用的“貓”變身成了“鼠”?
這起貪污案件,相對於那些動輒上億的大案要案來說,數額並不算多大,情節也不是多麼嚴重。但它所反映出的背後深層次問題,卻比好多權錢交易所致的大案要案都顯著得多,也深刻得多。
這麼多道防線,都攔不住造假套錢,一個核心癥結就是:這些防線的“質量”好壞全和他們的個人利益無關。審覈嚴不嚴,不涉及個人利益、小集體利益,甚至地方局部利益,不過是倒黴了一些國家利益。反正不是從自家兜裏掏錢,所以大家都或有意或無意地睜一眼閉一眼。況且,真的出事了,比如上面的貪污案發生,也不過處理嫌犯一人或與之發生過權錢交易的人。防線審覈不細的“罪過”,最多不過是寫個檢查或乾脆“下不爲例”、“引以爲戒”。如果說制度設計有漏洞的話,也是這樣的漏洞:層層監督的防線,全都沒有和防守者自身發生切實的聯繫。這樣的防線即便再增設十條,恐怕也於事無補。
所以,防線“在精不在多”。真管用的防線,有一道就足夠。(作者:汪一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