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新聞陳述
4月25日,香港一名六旬老太質疑港珠澳大橋香港接線的工程預算需調高約88億港元。港府官員回應:由於過去半年工程價格上漲,因此預算需要增加。
(《京華時報》4月26日)
筆者注意了一下香港媒體對該事件的報道語氣,既沒有使用內地媒體用濫了的『最牛』一類的咋咋忽忽字眼來形容這位六旬老太,也並不是當事人一方的陳述,而是老太太和港府官員都在說話,報道篇幅上也是一半對一半,半斤對八兩。記者更沒有把港珠澳大橋香港接線工程提前定性為問題工程、腐敗工程,只是在冷靜的陳述,目前還看不出雙方誰能勝出。一切平等情況下的語境,不可能有過激的言辭、行為來衝擊這個氣場。老太太沒有被輿論塑造成替公眾說話的平民英雄,項目人也沒有被質疑成昭然若揭的貪官。
難怪香港會出優秀記者。這種冷靜,是一種有理由的優雅、耐心,是一種成熟的心平氣和。香港的娛樂新聞的確大多數是在炒作,但針對時事類新聞的冷靜,值得我們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