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廣東率先降低社會組織登記『門檻』,並扶持其健康有序發展。圖為東莞『千分一』公益服務中心掛牌成立。蘇仕日攝
廣東創新流動人口的服務管理方式,使其共享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圖為在廣州市登峰街道辦的流動人口座談會上,來自非洲的居民發言。孫振飛馮宙峰攝
廣州礦泉街提出了農轉居人群融入城市、非戶籍人口融入社區、外來人口融入所在地的『三融入』理念。圖為居民在該街道的家庭綜合服務中心和社工談心。梁文祥攝
扶持和培養社會組織,吸引優秀人纔進入社會組織發展是廣東各地的重要任務。圖為廣州市青年社會組織孵化基地揭牌。丁玎帥誠攝
-實踐樣本
捐資助學、環保行動、抗震救災……在公益慈善的舞臺上,民間公益團體一直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遺憾的是,長期以來,民間公益團體的社會角色並沒有得到廣泛認同,甚至連身份認定都遇到困難。
2011年國慶節,坤叔(張坤)收到了東莞市民間組織管理局發來的一張《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批准通知書》。東莞市『千分一』公益服務中心注冊成功,坤叔助學團隊從此結束了23年沒有『身份證』的日子。
『坤叔轉正』成為廣東社會組織登記管理體制改革的一個標志性事件。在坤叔的背後,是成千上萬雙期待轉正的眼睛——大量隱形社團將搭乘上廣東社會組織登記管理改革的和諧號動車。
◢『轉正』困局
坤叔團隊沒『婆婆』難注冊
東莞坤叔助學團隊是廣東社會組織中一個極具典型意義的樣本。坤叔說,自己從2005年起多次以『東莞千分一公益服務中心』的名稱向主管部門申請登記注冊,卻因找不到主管單位而願望破滅。『在注冊之前,我們助學團隊感到自己是一幫「烏合之眾」,沒有被官方認可。別人問我們是哪個單位的,我們便啞口無言。』
多年來,在社會組織登記管理傳統體制下,由民間自發產生的社會組織想要找一個主管單位當『婆婆』,難度不小。
去年,廣東省政協社法委的一份調研報告顯示,深圳市登記各類社會組織4110個,但實際上約有3萬多個,登記管理的只佔現有的10%。這意味著九成社會組織沒有到深圳市民間組織管理局進行登記注冊。中央編譯局副局長、北京大學中國政府創新研究中心主任俞可平也認為,在中國至少有300萬未登記的社會組織,近九成民間組織處於未登記狀態。
這表明,『隱形組織』數量遠高於登記的組織是一個無可爭議的現實。省政協社法委在調研中發現,一些地方和部門對社會組織的地位、職能和作用缺乏正確認識。有的地方和部門將社會組織視為一般群眾組織,缺乏有力的組織引導;有的認為社會組織與部門『爭利』,采取限制和排壓態度;有的甚至對一些尚未登記的新生社會組織,簡單采取『打擊』、『取締』方法處理,造成消極影響。
同時,由於登記『門檻』過高,大量社會組織因找不到業務主管單位無法登記,導致未登記的比依法登記的多得多。
隨著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問題擺上各級黨委、政府的議事日程,作為新的社會治理結構的構建要素,社會組織尤其是大量沒有『身份證』的『隱形組織』,敏銳感受到不同尋常的變化正在孕育萌發。
◢登記『元年』
『隱形組織』摘掉『黑戶』帽
變化發生在2011年8月。東莞市民政局在一次會議上透露,當地的公益慈善類社會組織登記不需再找業務主管單位。坤叔聞風而動,再一次來到東莞市民間組織管理局申請注冊『千分一』公益協會。
『雖然不要主管單位了,但是這一次民政局認為「千分一」這一名稱涉嫌硬性攤派、強迫捐款;同時認為我們是以助學為主,不應用「公益」二字,而且用「協會」的名稱也不太合適,應改為「服務中心」。』坤叔說:『當時場面搞得有點僵。「千分一」、「公益」我們是不會改的,因為這是我們的理念,每個人奉獻收入的千分之一幫助需要幫助的人,讓公益成為習慣,這不等於攤派捐款。』
因為堅持不改名稱,坤叔的登記夢再一次被打消。
去年9月29日,南方日報刊發《坤叔公益團隊『轉正』受挫背後》報道。隨即,省委書記汪洋作出重要批示,並要求立即派工作組到東莞,解決該團隊的注冊登記問題。10月1日,東莞市『千分一』公益服務中心注冊成功。12月1日,『千分一』正式掛上了?亮的牌匾。
和坤叔一樣,『黑戶口』一直是廣州市癌癥患兒家長會的『心病』。
廣州市癌癥患兒家長會成立於2006年6月,由15名來自『草根階層』的癌癥患兒家長自發成立,每年有超過600名癌癥兒童和他們的家人受惠。
由於沒有對公賬戶、固定場地、專職工作人員,廣州市癌癥患兒家長會經過幾年的發展還是停留在小規模的志願行動上,活動資金也十分緊缺。它曾向一些基金會和愛心企業申請善款,然而對方規定必須與合法登記的團體合作,不能向未注冊的草根組織提供資金。廣州市癌癥患兒家長會會長雄說:『因為沒有合法的身份,廣州市癌癥患兒家長會的公信力也會受到懷疑。』
對廣州市癌癥患兒家長會而言,2011年也成為它的『登記元年』。在『坤叔轉正』後,廣州市癌癥患兒家長會也以『廣州市金絲帶特殊兒童家長互助中心』的名稱成功『轉正』,徹底甩掉戴了5年的『黑戶』帽子,拿到了廣州市民政局頒發的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證書。
◢建『大社會』
廣東政策創新支持社會組織
記者從省民政廳獲悉,廣東降低社會組織登記門檻、『坤叔轉正』以及社會輿論的支持,促使廣東社會組織登記注冊漸行漸快,出現了一個熱潮。
目前,全省縣區以下基層社會組織蓬勃發展,數量約佔全省社會組織總數的60%,年均增長達15%。我省登記的社會組織數量年均增長10%以上,其中非公募基金會和異地商會年均增長率分別為20%和25%。隨著新農村建設和城鄉一體化進程的推進,不具備法人條件的服務型、群眾性社會組織快速發展,經各級民政部門備案的農村專業經濟協會達2000多個、城市社區社會組織近萬個。
廣東給社會組織吃了一顆『定心丸』:在社會組織的成立環節,不再需要到處找主管單位這個『婆婆』。從2012年7月1日起,除特別規定、特殊領域外,我省社會組織的業務主管單位將全部改為業務指導單位;申請成立社會組織,除法律法規規定需要前置審批外,可直接到民政部門申請登記。
『轉正』為坤叔助學團隊帶來了更高的知名度和認可度。坤叔告訴記者,從『千分一』批准注冊至今短短半年多,已經有150多位愛心人士新加入團隊,受助學生數量也增加了近400位,受助學生和捐贈人數量的增長速度是過去的5倍。如今,平均每天有3名學生受到資助。如果時間和精力允許的話,預計在一年內,受助學生總數可能會在過去10年的基礎上翻一番,達到5000多人。
據了解,廣東『十二五』期間,將在省級和各地級以上市實施社會組織扶持發展專項計劃,建立孵化基地,並落實社會組織稅收優惠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