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近日,我抽空觀看了伊朗電影《一次別離》,此片剛獲得柏林金熊、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等諸多大獎。觀此片須有耐心。情節和故事說不上好看,從頭至尾沒有配樂相伴(直至片尾字幕出現纔有音樂切入),完全寫實,但鏡頭語言非常奇特,絕對不動聲色地客觀記錄,體現了編、導、演的特殊趣味和追求。
影片從頭至尾是令人苦惱的爭吵和糾葛。夫妻反目,令女兒不知所措。丈夫的父親罹患老年癡呆,帶來無窮無盡的瑣事與煩惱。請來保姆護工,矛盾更加尖銳,並導致丈夫和保姆之間因口角發生肢體衝突。保姆有孕在身,在衝突中流產,遂將丈夫告上法庭。妻子出面調停企圖以錢私了……
導演用極端的寫實和冷靜的觀察,徐徐道來一個近乎是馬克斯·韋伯(Max Weber)式的命題——在『現代性』的當代世俗社會中,價值衝突的無所不在以及無法解決。大有深意的是,影片中的所有人物在日常生活中的瑣事衝突中無一清白,丈夫、妻子、女兒、保姆、保姆丈夫,他們為了自己的私利,在某些關鍵時候都無法保持絕對的正直和純淨。
但另一方面,戲中每個角色又都是可圈可點的『好人』——丈夫無怨無悔地照料癡呆父親;妻子與丈夫反目後仍能伸出援手;女兒以自己的稚嫩方式全力維護著這個行將破碎的家……即便是讓人有點討厭的保姆丈夫,也在劇中表現了應有的正義感和對自己尊嚴的堅持。
這樣觀察生活的視角只能出自如伊朗這樣傳統和現代文明形成錯綜復雜關系的國度。但其中關於人與人相處的艱難和不易,社會階層的分裂和敵對,正直和謊言的悖論關系,終極價值與日常生活的矛盾衝突,這些復雜而多面的命題,卻具有超越『地方經驗』的『全球化』普遍性。從日常生活的糾葛中,顯現形而上的深刻質疑和關切。提出問題,但並不提供答案——這是真正的藝術電影,盡管少一點『觀賞性』。
正如此片所示——看似不經意的日常瑣事,在顯現出深邃的象征和回味無窮的寓意:如丈夫和妻子的離婚,難道僅僅是一般的夫妻不和?貫穿全劇的矛盾——究竟是承認事實,還是為了當下的利益而違背良知,難道僅僅是劇中人的『個體』命題而不是所有人的『普遍』困境?這部電影的高明在於,用看似『地方』和『個別』的故事深刻地揭示出當代人的生存境遇,因而它纔觸動了我們以及德國、美國、亞洲的那些電影評委,以及其他的地球人。藝術,往往著眼身邊小事,但其根本指向卻是無限和永恆。《一次別離》是卓越的例證。
一個特別的吊詭(paradox)是,以我這種有『職業習慣』的音樂人看(聽)來,影片雖沒有配樂,但卻顯露了某種具有強烈音樂感的節奏速率和形式構造。該片開頭和結尾的場景與鏡頭——法庭上的人物特寫——分明是『呈示』(引子)與『再現』(尾聲)的借用。戲中的兩條主線,其一為丈夫、妻子一家的糾葛,其二為保姆加入後所產生的矛盾,完全類似音樂中的兩個主題,它們通過陳述、加工、發展和交織持續推進,力度和熱度不斷加強,並在影片靠近結尾處達到上文提及的高潮。真正是有條不紊、步步為營,影片因而呈現出良好的節奏控制和清晰的形式布局。
於是我們看到,生活如何使藝術充滿了實在和質量,而藝術如何悄然無聲地讓貌似雜亂的生活展現出內在的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