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面對產品標准的『地域歧視』,不惱怒是假的。痛定思痛,我們的國家標准相對寬松,也是不爭的事實。
昨天有兩則與『國標』有關的新聞,一是據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報道,一些汽車廠商因為產品安全存在問題開始『全球召回』時往往不包括『中國』,他們稱產品符合『中國規格』;另一則是關於『立頓』袋泡茶,產品被檢出17種農藥殘留。但聯合利華稱產品『完全符合中國國家標准中關於農藥殘留的規定,是安全和合格的產品。』
面對產品標准的『地域歧視』,不惱怒是假的,為什麼『同人不同命』?痛定思痛,我們的國家標准相對寬松,也是不爭的事實。就拿農產品標准為例,我國標准中只涉及數十種化學污染物,而聯合國食物與農業組織公布相關的限制標准是兩千多項,美國多達四千多項。從法律上說,企業在不同國家市場,按照不同的標准進行生產,並無不妥。即使事實存在歧視,也可以說是『合法歧視』。
國家標准比國際標准低,是一個完敗的博弈。國家標准低、企業不自覺、監管漏洞大……多因一果,結果必然是產品質量差、安全系數低,直接的危害是損害國民生活品質、身體健康,次生危害是波及幸福指數、社會和諧。遠的不說,就說最近發生的食品藥品安全事件,其原因之一就是涉事廠商利用標准漏洞,游離在監管之外。危害是眼下的、具體的,而國家標准卻是遲滯的、粗陋的,衝突也就是必然的、激烈的。
在進口貿易中,一些進入中國的企業,為了節省成本,入鄉隨『俗』,生產、提供只符合中國標准、遠低於本國標准的產品以及服務,實行雙重標准。近年來,執行雙重標准、涉嫌『合法歧視』事件屢見不鮮,汽車、洗發水、嬰兒奶粉、奶嘴等都出現過,企業拋出來理由幾乎如出一轍:『符合中國標准』。如某跨國公司嬰兒用品在過去數年中分別三次被爆『含毒』,但該公司均以『達到中國標准』為由,拒絕在中國召回。
出口貿易亦然。一方面,對外開放30多年,外向型經濟已成為我國經濟的主要特點,對外貿易總量巨大,但隨之而來的是我國企業遭遇貿易壁壘現象也呈井噴式增長。據深圳市龍崗區的一個調查顯示,該區企業遭遇國外技術貿易措施影響佔到被調查企業總數的八成!造成貿易壁壘的原因很多,除政治、經濟等因素外,技術法規、標准抵牾是誘發貿易壁壘最常見的原因。另一方面,由於我國缺少國際標准和標准制訂的發言權,難從科技時代競爭中分得一杯羹,只能以廉價的勞力、大量的能耗、巨大的污染來維持制造大國地位。
是故,國家標准不僅表現產品質量上,更關乎國民幸福、國家經濟,意義非比尋常。
據權威部門去年年底透露,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我國國家標准與國際標准一致性水平由加入世貿組織時的40%提昇到68%。數據說明了成績,也彰顯差距所在。市場上有一句流行語:一流企業做標准,二流企業做品牌,三流企業做產品。國家經濟發展到今天,轉型是必然之選,要在科技競爭時代佔有一席之地,就必須重視國家標准,完善標准體系,提昇標准化整體質量效益,繼續保持較快的標准修訂速度,推動國家標准國際化戰略,爭取國家標准早日與國際接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