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面對公交站臺周邊人車混行的狀況,協管員顯得很無奈。
挪站到輔路
行人不亂穿
昨天,本報報道了本市3個排隊『暴堵』的公交站臺,這些公交站臺都急需擴大面積,容納早晚高峰排隊候車的乘客。記者在調查采訪時了解到,本市還有一些公交站臺,因為受到場地等客觀因素限制,設置得並不合理,不僅造成了交通擁堵,還帶來了安全隱患,往往只需要『挪個地兒』,就能緩解眼前的局面。
支招一
挪站到輔路
行人不亂穿
地點:日壇路(西行)站
時間:7時許
昨天早晨7時許,李師傅來到長安街與建華南路十字路口的南側,套上了橘紅色背心,開始了一天的工作。李師傅是交通協管員,近一年來,每天都站在這個路口,疏導行人和公交乘客。記者看到,李師傅站在十字路口西南角,離左手邊『日壇路(西行站)』較近。這個站臺設置在主路上,只有5趟公交線路,多是1路、126路這種加長版的『大公共』,上下車乘客眾多。
7時20分,『嘟』的一聲響,李師傅吹起了口中的哨子。他揮動著手中的小旗,指向南側的斑馬線嚷道:『請您走人行道!』然而,手中拎著香蕉、苹果的一對老夫婦,哪裡答理他?他們看到43路剛在站臺上停穩,直接從機動車道上一路小跑過去上了車,當時還有輛小轎車差點兒撞著他倆。
眼前的一幕,讓李師傅搖了搖頭:『就為抄幾步近道,車都不顧了。』隨後的十分鍾內,記者觀察,每當有一輛公交車進出站時,就會有三分之一的乘客穿行輔路機動車道,僅僅是因為這樣比走斑馬線過馬路要少走200多米。
據了解,去年夏天,為防止行人穿行馬路,日壇路(西行)站從站臺到輔路上設置了斑馬線,可是仍有乘客依然我行我素。為此,李師傅每天都會不停地『揮旗吹哨加嚷嚷』,可是亂穿馬路者依然如故。為此,李師傅認為,應該把主路上的這個站臺挪到輔路上,這樣行人能直接從便道上下車,就會減少安全隱患。
支招二
向南移十米
人車都安全
地點:海淀學知園(北行)站
時間:17時許
昨天下午5時許,公交文明引導員婁振玲戴著胸牌,來到了學知園(北行)站,這裡是她工作了4年的站臺。記者看到,這個站臺距離主路出輔路的出口處約七八十米遠,路面上由北到南分別用白線畫著13條公交線路的停車處。
5時49分,婁振玲迎來了當天工作的『最後10分鍾』。這時,一輛691路公交車正要進站,後面緊跟著一輛運通103路,從主路拐到輔路時,一輛轎車也要從主路進輔路,於是司機按起了喇叭。此時,婁振玲連忙從站臺上走了下來,用手中小旗攔住眾多自行車,以免撞到上下車的乘客,並站在公交車旁,指揮乘客上下車。僅1分鍾後,一輛490路從主路到輔路進站時,險些與前方一輛福特轎車來個親密接觸。
兩三分鍾後,隨著一輛691路進站,接連有3輛478路公交車一字排開地進站,可把婁振玲和另一位引導員忙壞了,連忙上前疏導。此時,離站臺50米處的十字路口亮起了紅燈,這些公交車被迫原地等候,一輛333路公交車從主路上拐過來,愣是沒地方停,只能『歪著腦袋』候著。
『你瞅瞅,這些公交車從主路直接進站,不打死彎,就不能按線停車,按線停車出站後又沒法並線了!』婁振玲指著這些公交車說,由於站臺設置有問題,她每天都得忙著和另一個同事指揮公交車進出站。在婁振玲看來,眼前的亂象並非無法緩解,只要把站臺向南移十米,這樣公交車進站時,就再也不用打死彎了,也能保證車上乘客安全。
支招三
向西挪挪
站臺變寬敞
地點:學院橋東(西行)站
時間:18時30分許
昨天18時30分,雖然『晚高峰』已快結束,但記者看到,學院橋東(西行)站仍然一派繁忙。這個站臺在北四環中路輔路上,距離主路不過150米遠。小小的站臺竟然有13條公交線路,光站牌就豎了四五處。
在這裡候車的乘客眾多,因為站臺太窄,有的乘客甚至被擠到了站臺下面。站臺最東側長著一棵大槐樹,樹下還有一個垃圾桶,窄得只容得下兩三位乘客同時候車。
候車乘客紛紛告訴記者,如果趕上早高峰,這裡候車的人更多。每當有一輛公交車進站後,乘客都會一窩蜂地向前湧,『恨不得把欄杆都擠斷了』,時常還會出現公交車一字排開『暴堵』的場面。記者環視後發現,站臺以西50米處也有便道,相較之下,更加寬敞,也沒有樹和垃圾桶,於是將這個建議反映到了學院路街道辦事處。
學院路街道相關工作人員表示,這個站臺是2006年5月設置的,當初並不具備設置公交站臺的條件,站臺本身還擠佔了便道和盲道。『附近乘客多次找到我們反映在這裡候車不方便,但是如果把站臺挪得太遠,又怕乘客找不到。』一直以來,這個站臺都很讓他們頭疼,在現有條件下,他們認為將站臺向西移50米完全可行。
本報記者王瓊文並攝J010